群众冷暖放心头

2016年05月26日00:00

来源:济源日报

  5月19日晌午,天气炎热。邵原镇刘下沟村第一书记郭伟在村里的环镇路上转了一圈。在回村部的路上,郭伟就像在自家老宅周围转悠一样,不断有村民跟他打招呼。

  “山里的乡亲憨厚、朴实。”郭伟说,每次在村民家吃饭,他都会留下饭钱。但是,村民一定会拒绝,有的村民还会生气,觉得这人太“外气”。郭伟坦言,从2015年8月入村以来,他感受最多的就是老百姓对他这个第一书记的殷切期望,听到最多的就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心声。

  勇担当 夯实基层组织

  “刘支书,村级组织阵地的配套设施要赶快配备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宣传材料准备咋样了?”郭伟一踏进村部,就忙碌起来。

  一身运动装扮的郭伟看起来跟大多数“80后”上班族没什么区别。他刚到刘下沟村时,村民都很疑惑:咋给我们派了个毛头小伙子当第一书记?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小法对记者坦言,最初,大家“不太看好”郭伟。

  但是,郭伟很快用实际行动消除了村民的疑虑。村里坑坑洼洼的道路、破旧的房屋……让郭伟感到了第一书记肩上的责任重大。他认为:“扶贫应从精神扶起。”为此,他从党建抓起。

  接下来的日子,郭伟把强化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道“菜”提上议事日程。他与支村“两委”干部协商、与邵原镇主要领导沟通后,将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培训学习以及“三会一课”等多项规定制度化,并上墙公布。此外,刘下沟村还通过远程教育、参观学习、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提高大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老党员李怀军介绍,郭伟来了以后,对党员干部学习抓得比较紧。学习次数多了,很多事情在大伙儿的讨论中就有了答案。

  基层组织活起来了,广大党员动起来了,郭伟也被村民认可了。“上一两个项目增加收入是必要的,但村里更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这才是第一书记给村里留下的宝贵财富。”郭伟说。

  出实招 力推精准扶贫

  “贫困村自有贫困的缘由,我们要认真分析、查找,精准扶贫,对症下药。”郭伟刚入村时,市民政局主要领导来村里走访慰问,对他说了这么一番话。

  郭伟把这番话牢记在心,花了数月时间,走遍了刘下沟村的家家户户,记满了厚厚一本笔记。最后,他把记录的资料汇编成册,取名为《济源市民政局结对帮扶工作资料汇总》。

  对于册子里的数据,郭伟如数家珍。“刘下沟村位于邵原镇西北两公里处,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交通极为不便。全村1100口人,有4个自然村、9个居民组,总耕地面积1300亩,林坡面积5000亩左右。刘下沟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经济相对落后。201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7054元,在全市所有村(居)排名第450位。”郭伟流利地向记者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

  坚持精准施策,才能助推农村步入发展快车道。郭伟在市民政局党组的支持下,参照周边各村的发展项目,听取种地能手的意见看法,按照邵原镇新农村发展规划,扩大村里的白菜制种、苹果种植和养殖业规模。

  村民刘登学就是靠白菜制种脱掉了“穷帽子”。刘登学告诉记者,郭伟没到村里任职前,他每年都是种完小麦种玉米,一年收入非常少。“在郭伟书记的鼓励下,我发展白菜制种,现在收入增加了不少。”面对成绩,郭伟谦虚地说:“如果没有单位和邵原镇政府的帮助,我哪能把这些事做成。”

  下真功 为民排忧解难

  农村的事千头万绪,需要一件件抓。郭伟专门制定了一份年度工作台账,然后依托单位,开始一件件落实。“山区老百姓关心的是路和水。”郭伟说,他把修路和打井放在台账的前两位。经过积极协调,郭伟为村里争取到邵原镇环镇路项目。同时,郭伟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利用修环镇路的剩下废土,在村里修了一条近千米的村道,连通了第三居民组和第九居民组,解决了这两个居民组“出行难”的问题。郭伟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村里打了六眼机井,修建了五个蓄水池,解决了村民“灌溉难”的问题。

  驻村帮扶,一定要做到真心、真情、真干。每次提到村里的贫困户,郭伟的脸色就有些沉重。让郭伟印象最深刻的是低保户刘德天。“刘德天的妻子患病,大儿子过世,留下一个孙子、一个孙女,生活困苦。”说话间,郭伟的眼圈开始泛红。郭伟说,他在民政部门上班,民政部门的优势就是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

  每逢中秋、春节以及扶贫日等重要节日,市民政局领导都要看望慰问刘下沟村的部分困难群众,详细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及家庭情况,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党的温暖。2015年,市民政局为刘下沟村的困难群众送去3000元慰问金及价值2000余元的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并将因发生重大变故而造成家庭困难的两户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自成为驻村第一书记以来,郭伟吃住在村里,周末也很少下山。经过近一年的磨砺,四处奔波的郭伟晒黑了,但心态更加平和,意志更加坚韧。他说:“现在感觉自己就是刘下沟村的村民,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以后就算离开,也一定会常来看看,跟乡亲们说说心里话。”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