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吸烟的误区你知道吗

2016年05月31日00:00

来源:许昌日报

  

  □本报记者 马晓非

  主讲专家:许昌市中心医院呼吸危重症科主任段天林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拒绝烟草的危害”。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有关控烟的政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吸烟的危害。但是,仍有不少群众对吸烟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近日,记者采访了段天林,由他为大家介绍几种关于吸烟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年轻人吸烟不必担心患肺癌

  “吸烟至少可以导致10种不同的癌症,而且每种癌症都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肺癌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段天林表示,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吸烟者肺癌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以上。

  吸烟造成的疾病和死亡不是即时发生的,常常是在吸烟后的10到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吸烟致癌往往也在多年以后才表现出来。但是,年轻时吸烟没有患癌症,并不代表年龄大了以后也不会患癌症。况且,肺癌在没有出现明显症状前往往不易被发现。一旦查出肺癌,绝大多数患者已经属于中晚期,生存概率不高。所以,我们应防患于未然,尽早戒烟。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约有3亿名以上烟民,每年因吸烟导致相关疾病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超过了因艾滋病、结核病、交通事故以及自杀等死亡的人数总和。如果我国吸烟形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到2025年,每年因吸烟导致相关疾病的死亡人数将达到200万,大部分吸烟者的寿命也会缩短10年以上。

  有人觉得有些人吸了一辈子烟也没事儿,因此存在侥幸心理。段天林表示,吸烟者不是100%会得肺癌,但肺癌患者中有80%到90%的人是吸烟者。癌症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要减少患病的危险,就不要吸烟。

  误区二:室内通风好,吸烟对别人没影响

  很多吸烟者认为,只要做好室内的通风换气工作,把烟排出去,就可以在室内吸烟,也就不会影响他人健康。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接触烟草烟雾,需要在特定空间或环境完全消除吸烟和烟草烟雾,以建立100%的无烟环境。接触烟草烟雾没有安全程度可言,应当抛弃二手烟草烟雾毒性有一个临界值的概念,因为此类概念与科学证据相抵触。

  段天林表示,技术方法不能防止接触烟草烟雾,想要建立100%无烟环境,采取通风、空气过滤和设立指定吸烟区(无论是否有专门的通风系统)等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唯一有科学依据的、可以彻底防止接触烟草烟雾的办法就是消除室内吸烟。

  此外,尽管有的办公室里多数时间只有一个人办公,但是在这样的办公室里吸烟,也会损害他人健康。首先,当别人来到这间办公室时,会暴露于烟草烟雾中。其次,烟草烟雾会发散、滞留在衣服、头发、皮肤、墙壁、家具上,其中包含重金属、致癌物甚至辐射物质,可在办公室内滞留数小时、数天甚至数月,持续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误区三:老年人戒烟对身体帮助不大

  “科学研究证明,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也不论吸烟时间有多长,只要能够成功戒烟,就会对身体有益,身体的机能就会得到改善。”段天林说,一个吸烟者在没有患上慢性病之前就戒烟的话,一年后因吸烟致病的概率将降低66%。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戒烟可以增寿。60岁戒烟,预期寿命可增加3年以上;50岁戒烟,预期寿命可增加6年以上;40岁戒烟,预期寿命可增加9年以上;30岁戒烟,预期寿命可增加10年以上。因此,吸烟者在任何年龄戒烟都不算迟,早戒烟早受益。对于老年吸烟者而言,戒烟可以减少缺血性心脏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等诸多疾病的发生风险,大大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戒烟后,很多人会出现咳嗽、痰多、失眠、烦躁等身体不适的症状,俗称“戒断综合征”,大部分人误以为是生病了,其实,这是戒烟后出现的常见反应。“戒断综合征”在戒烟后几个小时内即会出现,但这些症状是暂时的,是人体机能逐渐恢复到不吸烟状态的自身调整过程,在戒烟后的第1周最为严重,多数人在戒烟3到4周后会逐渐减弱至消失。

  误区四:与其吸“二手烟”,不如自己也吸

  “二手烟”即被动吸烟,被动吸烟者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吸烟者吐出的烟雾中,焦油含量比吸入时多1倍、苯并芘多2倍、一氧化碳多4倍。“二手烟”包含很多能够迅速刺激和伤害呼吸道内膜的化合物,还可引起肺癌等恶性肿瘤、慢阻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尤其危害孕妇和儿童的健康。

  “二手烟”的危害比较大,有些人就觉得,当和吸烟者在一起时,与其吸别人的“二手烟”,还不如自己吸“一手烟”。段天林提醒,“二手烟”危害大,并不是说吸“一手烟”的危害就小了。因为吸“一手烟”时除了吸入70%以上的烟雾外,还会吸入“二手烟”的烟雾,两者相加,危害就大得多了。而且,一旦吸烟成瘾,更难使人摆脱烟草的危害。因此,为了不吸“二手烟”而吸“一手烟”,完全是错误的。

  吸“二手烟”往往是被动的、无奈的,但随着控烟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人们可以有效规避和防止“二手烟”的危害。所以,当受到“二手烟”危害时,我们应当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健康。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