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县:克难攻坚 动真碰硬 博爱县:产业扶贫 精准发力

2016年08月19日00:00

来源:焦作日报

  本报讯(记者张鹏)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到“个性定制”,从“单打独斗”到“握拳出击”,在脱贫攻坚啃硬骨、攻坚拔寨除“穷根”的关键阶段,修武县按照中央、省、市的具体要求,充分尊重广大贫困群众的意愿,秉承“烧开一壶水”的精神,用一枚枚精准制导的“炮弹”,消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

  修武县现有34个贫困村,如何实现2017年底前全部脱贫的既定目标?以市委常委、修武县委书记郭鹏为组长的修武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县级领导干部、县直有关部门及相关乡镇、贫困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第一书记参加的脱贫攻坚座谈会,任务只有一个:找准“穷根”、精准扶贫。会后,全县2868户贫困家庭的9406口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具体举措,一一被建档立册,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民生兜底……一项项精准的举措,解决了“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

  筑牢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产业支撑,帮助贫困户建立“造血”功能,找到致富的路子,是修武县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修武县的贫困村多半在北部山区,该县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县、养生地核心区建设等一个个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旅游业发展第三产业进行产业帮扶,已经见到实效。西村乡双庙村位于青龙峡、峰林峡两大景区入口处,交通方便,环境宜人。帮扶单位市房管中心和景区筹集42万元,在景区停车场附近建成了双峡市场,设置的经营摊位无偿优先分给贫困户经营,拓宽了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渠道。围绕台湾农民创业园,五里源乡西板桥村引进了牡丹产业园项目,流转了2300余亩土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西村乡艾曲村去年完成整村推进工程,便利的交通和清幽的环境引得游人络绎不绝,今年又有投资上百万元的生态采摘园项目落户。“咱山里人穷不是因为懒,而是不知道怎么发展。”西村乡平顶爻村党支部书记齐文化说,“现在俺村依托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头,搞起乡村旅游,大伙儿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是实现脱贫致富最快最有效的办法。但修武县的贫困人口大多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职业技能,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不仅工作不稳定,收入也很低。为解决这个问题,该县组织相关部门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每一个贫困村举办一场专场招聘会,并提供公益性的岗位,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修武县的贫困户中所占比例不小,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修武县有实招,就是“四保三助”保障体系。该体系的一大亮点是,所有的贫困户在享受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等医疗保障的基础上,由县政府出资为每一位贫困群众购买一份商业保险,对享受过上述三项政策报销之后的余额部分进行再次赔付。

  一项项刨穷根的精准举措,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在这一方面,修武县毫不含糊。“今年年初财政预算已经列支了1000万元专门用于精准扶贫工作,若有需要可继续追加。”修武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副组长郭小东说。据他介绍,该县还拿出500万元的国债资金,整合了发改、水利、交通、扶贫开发等多部门的资金1000多万元,专门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既看眼前时效,更重长远发展,修武县正在谋划的一批项目,将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本报讯(通讯员王晓波)没有产业的发展带动,扶贫便没有了基础,不仅群众脱贫没有力量,扶贫工作难以持续,脱贫攻坚也难以获得突破。基于此,博爱县坚持“因人提能、因户增收、因村提特、因乡统筹”工作原则,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发展新模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助民脱贫致富。

  精准施治,科学规划扶贫产业发展格局。

  该县严格按照“因人提能、因户增收、因村提特、因乡统筹”扶贫工作原则,组织县、乡干部到村入户摸底调查,掌握翔实的贫困户发展意愿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贫困村实际,科学规划发展各具特色的高效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增收项目。

  借风扬帆,将农业品牌转化为扶贫品牌。该县在科学确定产业的基础上,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目标,立足各乡镇产业发展优势,合理布局强化贫困村的特色产业。去年以来,该县利用孝敬镇蔬菜产业优势,积极发展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利用寨豁乡山区旅游业发展优势,发展樱桃、冬桃等特色种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利用金城乡长毛兔饲养的传统优势,全面发展高效养殖业。目前,寨豁乡小底村大樱桃种植、玄坛庙村冬桃油葵种植、金城乡张武村长毛兔饲养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各类产业通过滚动发展,辐射带动2100余户、11000余人增收。

  舞活龙头,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该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引领扶贫产业规模发展。先后为绿叶食品有限公司、董兴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扶贫龙头企业争取财政贴息资金350多万元,由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物料、技术、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累计带动全县1000个贫困户从事特色果蔬种植,建成生产基地1.2万亩,安置贫困村青壮劳力1000余人就业,促进了全县扶贫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真抓实干,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试验示范,激活内生动力。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0多万元,通过建立示范点、建成科技扶贫示范小区带动贫困户从事高效种养、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

  小底村在省市县扶贫部门的帮助下,连续实施以大樱桃种植为主的科技扶贫项目,先后带动本村217户、1068人从事大樱桃种植,到目前为止,进入盛果期的600亩大樱桃亩均创收3~4万元,年人均增收1.2~1.5万元。在该村群众的影响下,周边的方山、江岭等8个村群众发展优质大樱桃采摘园及生产基地100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180余户、900余人从事该产业,预计2017年可再实现500余人脱贫。

  资金支持,昂起特色项目龙头。该县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情况,将2016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260万元全部投入到户增收项目,占年度资金总额的60%以上,并要求各乡镇只能超出,不许结余,促使镇村在产业扶贫上求突破;坚持以整合资金投向为重点,以定点帮扶为抓手,不断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优化配置扶贫资源,有效解决扶贫开发资金“短板”。在资金整合上,该县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投向不乱、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于年初召开项目资金整合协调会,通盘考虑农业、林业、交通、国土、水利等项目资金,集中进行整合,向现代农业、整村推进等方面倾斜,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共同打造扶贫亮点。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整合各类资金5400余万元,打造了一批集现代农业与扶贫产业为一体的种养示范基地。

  扶贫扶智,筑牢发展基石。该县紧紧抓住贫困户这一扶贫产业发展关键主体,全面加强贫困户产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强化扶贫产业发展支撑。该县通过“雨露计划”提供了种植、养殖、电商、电焊等10余种门类的专业技术培训,仅2016年就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20余人次,技能性培训300余人次。同时,专门邀请河南大学、河南农大等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现场一对一传授技艺,切实解决群众生产实际问题。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各类培训资金500余万元,培训农民1.1万人次,其中培训贫困农民2800余人,实现贫困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700余人,贫困乡村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总收入的60%以上,创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双提升,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