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郑新融合,新乡如何走出曼妙舞步

2016年09月12日00:00

来源:新乡日报

  编者按

  “十三五”时期,是河南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区的发展战略。作为中原城市群重要城市,新乡主动谋划,积极作为,谋划了“借势航空港、共建大都市、承担大功能、形成大合力”的郑新融合发展之路。走好此路,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共识、需眼见,更需勠力同心、坚毅前行。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委宣传部组织力量前往郑州、开封等地,专访专家学者,寻策问计,借力借智。今日,本报推出“走好郑新融合之路大讨论——十问新乡”首篇《郑新融合,新乡如何走出曼妙舞步?》。

  天地之中,华夏腹地,亘古流淌的大河旁,镶嵌着两颗明珠。

  “郑州北”,是山水太行;“新乡南”,是如云楼宇。60公里,打个盹儿的工夫,双城故事,“同城”邂逅,彼此人生,休戚与共。

  打量中国经济版图,你会发现,空间上的郑新,几乎可以凝聚成一个圆点。倘若以此画上一圈,500公里半径内,长三角、京津冀、中三角等城市群环伺左右,各领风骚。

  城市群,是法国人戈特曼60年前最早提出的概念。他的研判,在60年后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另一注脚,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地域单元。

  更有经济学家预言,21世纪是城市群的世纪,单一竞争必然走向区域竞合。以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日本太平洋沿岸、英国中南部等为代表的世界六大城市群便是例证。

  从历史回到现实,从世界回到一域,中原城市群的脉搏,跟着黄河奔腾,跟着中国跳跃。

  我们从不曾停止在当下的奔跑,对未来的追求。“我们走出阴暗的黑夜,跨出油灯摇曳的茅草房,坐上火车,奔向灯光闪烁的大都市”。

  农耕文明下的各自为政、遍地开花状况,支撑不了一亿人口大省的跨越。中心城市太小,功能太弱,承载不了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任。

  然而,当众多重工业城市成为“锈带”城市,当“城市病”未除,“城市群病”降临,后发地区实现腾飞该汲取怎样的教训,越过不必要的弯路?

  郑州,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向着国际商都、国家中心城市铿锵前行,但“成长烦恼”“发展焦虑”时时萦绕心间。

  ——“十二五”期间,GDP占全省比重虽由17.5%增至19.8%,但与迈入万亿元俱乐部的武汉37%,西安31.9%的GDP占比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在经济空间张力场中,上海之于长三角,广州、深圳之于珠三角,磁力强劲。而郑州之于中原城市群,首位度不够高,溢出效应不明显,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不够强,长期处于“弱核牵引”状态。

  与毗邻城市形成组合型大都市地区,合力打造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极。新时期、新形势下,河南找到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带动战略的科学路径。

  在这一历史方位下,机遇以全新的时代注解进入新乡的视野。组合不是“拉郎配”,是有机融合、是良性互动,是共生共荣共融共享。

  “把郑新融合放在大郑州都市区中来谋划、来研究,从全局上看问题,不要从新乡这个层面看。”郑汴一体化提出者和论证者、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教授直截了当,“最关键的是功能定位问题,如何分流郑州功能,新乡要扮演什么角色?”

  找定位、谋发展,“以新之长,补郑之短”,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如是建言。

  一曰:打造“北枢纽”

  城市的轮廓,城市的命运,无不与交通运输方式息息相关。

  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的省会,郑州2015年人口密度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位。显然,如果走“摊大饼”式的发展路子,“大城市病”来得会更早、“症状”会更重、代价亦更大。

  耿明斋等专家、学者系统研究发现,组合型大都市区的实质,就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层郑、汴、洛、新、焦、许等9个城市,新乡一直是核心圈层的一部分,就是一个增长极,区位优势得天独厚:5条南北大通道穿境而过,4条东西大通道在此交会,距离新郑国际

  机场不过一个小时车程,是豫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交通运输枢纽城市。

  郑济高铁于今年8月31日获得批复。新乡抓住郑济高铁从高铁新乡东站引出这一战略机遇,谋划建设新乡至焦作城际铁路。作为郑济、郑太、京广高铁的联络线,3条高铁实现最近距离的互联互通,开辟出一条晋、豫、鲁客运大通道,新乡届时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米”字形高铁北枢纽、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区交通次中心。

  距离郑州最繁华的闹市区40公里,在郑州航空港区T2航站楼东约5公里的地方,一座现代化的高铁南站不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郑万高铁、郑合高铁的交会点。当初提出建设之时,质疑声不断。

  然而,一组数据无声地击溃了种种质疑,更彰显了规划的前瞻性:2015年,郑州高铁客流量达4500万人次,2016年每月以100万人次递增。耿明斋认为,到2019年年底,“米”字形高铁完全通畅,郑州客运量几何级暴增,交通压力也愈加明显。

  北京一名学者研究发现,现今郑州与周边地级市的客流,新乡排在其他城市之首。这对缓解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地区的交通压力、铁路货运压力更为迫切和重要。

  基于此,有专家构想:能否将郑州高铁北站布局在郑新中间、距离郑州十几公里远的黄河以北新乡区域,或者与京广高铁新乡东站、郑济高铁交会点形成“三站”交互局面?

  这样,郑州、新乡可真正实现两城之间要素无障碍流通,并有利于中原城市群北衔京津冀,东向拥抱蓝色海洋。

  二曰:打造“北部硅谷”

  “新乡一定不要做郑州的后花园,而要把稀缺有品位的生态环境,变为高端人才宜居宜业的高地。”谈及郑新融合,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专家、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发曾教授直言不讳,“什么叫后花园,那是种草、赏花游玩的地方,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广东省清远市,一个400万人口的地级市,山清水秀,距广州市仅60公里。可以说,清远之于广州,犹如新乡之于郑州。然而其初,清远仅仅定位为珠三角后花

  园,没有把“清香溢远”的山水优势化作高端要素、高端人才聚集的“高地”。结果陶瓷、水泥、金属拆解三大产业污染严重,城市发展陷入低谷,成为“金三角”的“寒极”。如今,广清一体化上升为省级战略,但内在的“转型阵痛”“换挡焦虑”仍未彻底走出。

  曾在多个国家访学的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教授同持上述观点。在他们看来,开封自宋以降,文化底蕴攀升顶峰。而郑汴一体化10年来,郑州人下班后抬腿就到,也无非是吃一吃、玩一玩,开封很难打造一体化下的全域旅游,事实上财政贡献也微乎其微。

  新乡怀抱南太行1188平方公里,4A级景区6家、3A级景区5家,山水壮美,文化厚重,焦作、安阳各自不过300多平方公里。沿黄生态带上,洛阳距离郑州太远,开封与郑州之间几无生态点,新乡境内长达165公里,这些都是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不具有的独特资源。

  更重要的是,新乡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基础优于汴、焦、许,又有他们所没有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最大优势。

  融天时、地利、人和,引高端人才,集高端要素,化创新成果于一城,打造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地区“北部硅谷”,新乡是时候了!

  “正如硅谷之于旧金山,40公里的距离,一个狭长的荒山坡上,建了个斯坦福大学,吸引全球顶端学者聚集。微软总部之于西雅图,同样位于城市后边的山谷地带。”宋丙涛以大趋势进一步预判。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看,未来有本领的、有钱的,没有一个往闹市区跑的,都是生活在距离大城市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车程的僻静地带。

  慢生活、高品质、新时尚。把你生活、工作的地方,轻轻放在秀美的山水间,那是何等享受。那美妙的创意,该是如何的爆发。

  三曰:打造“特色小镇”

  郑新融合的关键是什么?研究中原经济区城镇体系20年之久的王发曾教授给出答案:产业合理分工,城镇体系优化布局。

  由此出发,打造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地区“特色小镇”,新乡完全可以科学谋划、扎实推进。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

  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其功能已不是集聚人口,而是五大发展理念下,“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的丰富实践,是融合高端产业、高端服务、文化风情、旅游时尚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特色小镇”既传承历史,又符合发展规律,同时体现行政创新,契合错位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特”,是小镇的核心元素,找准之,放大之,是关键所在;“产”,是重中之重,紧扣之,主攻之,不搞“百镇一面”、同质竞争,是制胜招数。

  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的云栖小镇,主攻“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的梦想小镇,从山旮旯蝶变为影视城的横店小镇,互联网大会下的乌镇……不到两年时间,破茧而出37个特色小镇的“浙江版本”,给出了生动答案。

  全球唯一掌握可以延缓人类衰老的羊胎素提炼技术的瑞士达沃斯小镇。集聚超过500家对冲基金公司,随便抖一抖便引发对冲基金行业巨大震颤的美国格林威治小镇。薰衣草、向日葵、樱桃、烂漫山花、迷人葡萄园构成的法国普罗旺斯小镇……将特色产业、韵味文化、魅力生态深度融合的“欧美实践”,带来无限遐想。

  新乡亦有特色试验。《举起手来》让辉县市齐王寨成为游客必去的影视基地,京华园也曾一度让小冀镇成为中原游客青睐的人文旅游小镇,唐庄从“崩山挖石”变为生态、生活、生产的“三生”融合小镇……

  但现实的痛点是,新乡县域经济脆弱,特色小镇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如何变叠加为融合、变讲量到重质、变模仿为创新,需要颠覆性思维、需要突破性力量。

  专家认为,新乡打造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地区“特色小镇”,要剔除一种认知,避免两种倾向。即,以为当地无特色可寻、可挖掘的“选择性失明”认知,舍近求远、崇洋媚外、生搬硬套的倾向,缺产业基础便硬招商的倾向。

  四曰:打造大健康产业基地

  马云说:“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

  这是继IT产业之后全球“财

  富第五波”。今年年底,全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在“健康中国2030”的催化下,4年后这一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

  郑州航空港直逼化学药物、细胞治疗、诊断试剂、医药流通、医疗器械、动物疫苗等多个领域,吸引33家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区,引进25名以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归国首席科学家组成的权威智库。

  开封市尉氏县以总投资200亿元、占地5000亩的超常气魄,打造豫港国际健康医疗器械产业园。一个优德集团投入50亿元,剑指全省最大健康医疗器械航母。新乡人曾引以为豪的“卫材专家”——河南驼人集团,亦跨过黄河,闻声而动,签约于此。

  武汉光谷生物城以中部最大健康产业基地的非凡底气,聚集471家名企,年总收入超过400亿。

  应该警醒地看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健康时代已经到来,无数城市都在暗中较劲,你追我赶,抢占新一轮制胜权。

  新乡,山水形胜,人文厚重,医疗发达,自不必多言。但如何将繁荣的存量优势,化为腾飞的发展胜势,如何打造集“药、医、研、健、购、游”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闭合链,实在是一道急需求解的现实命题。

  以辉县市、卫辉市、凤泉区为主的北部太行山旅游健康产业带,以平原示范区、原阳县、封丘县为主的沿黄生态带,注定承担了服务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地区,乃至全省和全国旅游、休闲、健康等功能。

  打造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地区大健康产业基地,新乡箭在弦,弓待发!

  五曰: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

  从历史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头30年,工业化基本上被局限在国内市场的狭窄空间里。

  今天,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的提出,即全球化,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第二级火箭。

  无论从全球化的角度,还是从中原崛起的角度,产业转移成为新乡、郑州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凭借空间和区位优势,新乡承接郑州的产业转移功能,是时势,是机遇。

  由于土地、环境、容量和交通等要素影响,郑州在产业发展上显得明显不足,郑州在产业发展方面的“腾笼换鸟”,契合了作为郑州北部地带新乡的发展愿望,符合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当然,承接郑州产业转移,不仅仅是机器搬家,不仅仅是异地建厂,更不能走粗放式发展老路,而应该是新乡引资、引企、引金、引智,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省社科院院长张占仓认为,郑州航空港带动的是领空产业的发展,但这个产业不唯郑州所独有,鹤壁有,驻马店有,新乡同样可以有。一些名企研发中心在郑州,新乡可以承接其先进制造业生产功能,以达到上下链接、南北呼应、互惠互利、共融共荣。特别是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绿色低耗能、产品高附加、市场空间大,新乡认真谋划好,一旦启动,对一个地方不仅调整了产业机构,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举措。

  我们看到,郑新融合承接产业转移,获嘉县金获产业新城、涂料产业园粗具规模,平原示范区印刷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已具雏形,中原家居产业园如火如荼,原阳县金祥家具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仓储物流园正在实现规模化、集群化。

  集群、集力、集智,正在把郑州的主导产业与新乡的优势产业紧紧连接成系统闭合链条。打造步伐协调、高效绿色的产业转移示范区,不仅是郑新融合的应有之义,而且也将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提供实践样本。

  找准了方位,明确了方向,剩下就是做的问题了。专家、学者指出,新乡近年的“焦虑”与痛点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大项目支撑,与新经济形态关联紧密的项目不足,招商“火力”不够、进展缓慢,先进群体出在基层,但干部队伍运作大项目缺乏魄力和思路,善于打攻坚战,打持久战不行。走好郑新融合之路,既不能急,更不能缓,必须出实招、下狠劲,紧紧抓住几个关键大事,久久为功,善做善成。

  总策划:杨军 张牧童协调:张蔚寰 王高峰采 写:刘军旗 翟京元

  焦 亮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