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奋斗,在一次次的跨越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
一件件民生实事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勾勒出“幸福济源”模式,“民生”二字的分量越来越重。
5年来,市委、市政府和着“便民、利民、惠民”的节拍,持续实施“十大幸福工程”和“十件实事工程”。这些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农村。我市城镇居民就业实现“五连增”,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闪耀的数字,不断刷新着济源向前飞奔的历史记录:“十二五”期间,我市民生支出累计194.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2015年年底,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6532元和14469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7倍和1.9倍。
劳有所得 激发全民干事激情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发展之源,而创业无疑是就业之源。2011年以来,我市城镇居民就业实现“五连增”,累计新增就业9.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万人,消除零就业家庭503户。到2015年年底,我市城镇从业人员总数达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提高创业贷款额度、搭建创业孵化基地……”一系列支持创业的政策和措施,让更多的劳动者转化为创业者。5年来,我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2亿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人员1.2万人次,带动就业4.09万人,全民创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
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到2015年年底,我市新增参保7万余人,参保率达99.38%。“十二五”期间,我市各项社会保险累计收入50.6亿元,基金累计结余20亿元。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1年大幅提高,人均达2030.17元。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失业金月均领取标准由“十一五”末的640元提高到1280元。目前,我市社会保障卡已制卡发行近51万张,持卡覆盖率居全省第一。
病有所医 解除居民后顾之忧
沁园街道河合居委会居民赵银环,因患帕金森病花费了30余万元。今年5月,她享受了基本医保报销10万元后,又享受了大病保险二次报销10余万元。“患病好长时间了,都不敢进医院,担心付不起医药费。真没想到能报销这么多,让我能够继续接受治疗。”赵银环的话里充满了感激。
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39种重大疾病纳入门诊重症慢性病病种范围,21种慢性病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
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市级医院报销比例为75%,城镇居民在基本医疗保险一个保险年度内住院累计发生的合规自付医疗费用超过起付线1.8万元以上部分再获不低于50%最高可达70%的补偿。
新农合在镇级卫生院报销比例达到95%,市级医院报销比例不低于50%,最高可达70%。新农合报销后,一个保险年度内住院累计发生的合规自付医疗费用超过起付线1.5万元以上部分再获不低于50%最高可达70%的补偿。截至今年7月底,这项制度已覆盖548805名城乡居民,累计补偿金额达12986.85万元,切实解决了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群众就医环境的改善,初步形成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的就医格局。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近6.5亿元,完善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完成市人民医院中心病房大楼、市中医院整体搬迁等市级项目建设;对思礼、克井、大峪等7个镇级卫生院进行迁(扩)建,完成12个镇级卫生院取暖工程建设;新建90个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使其全部达到“六室分开”标准。同时,我市申请中央资金300万元,改造60个村级卫生室。
住有所居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古到今,安居都是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情结。
王建红是邵原人,大学毕业后,在高新区一家企业上班,一直居无定所。在单位周边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他的梦想。2015年12月29日,他通过电脑摇号摇到一套公租房,圆了在市区安家的梦想。“我市调整了准入标准,像我们这样刚就业的大学生也能申请到公租房,真的很实惠。”王建红说。
2015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取消了户籍和收入限制,将进城就业、外来务工、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新市民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并优化准入和退出程序,出台“申请承诺、诚信惩戒”等制度,充分发挥社区、街道等基层力量,整合房产、民政、户籍、社保等信息资源,完善申请审核摇号分配全公示和黑红名单制度,让群众充分了解准入和退出管理工作。
民生连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不断提高的幸福指数,直接反映在人民群众的一张张笑脸上。2011年以来,我市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5374套,建成投用5345套;发放廉租补贴共20批次1109.407万元,保障住房困难家庭7862户次,形成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住房租赁补贴等多样化住房保障管理体系,解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使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老有所养 保障老人幸福安康
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5年来,一项项民生工程,给人以信心与向上的力量,诠释着党和政府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
在我市老年公寓、敬老院内,记者看到十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分享阳光、分享快乐。“想不到像我这样的孤寡老人,还能享受到家的温暖。”今年90岁的崔如功感慨地说,未入住前,生活靠邻里接济,吃饭更是有上顿没下顿。他自从住到下冶镇敬老院后,不仅吃得好,每当犯病时,敬老院工作人员还送他去卫生院救治。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市老年服务机构不断增加,配套设施也不断完善。2011年以来,我市改(扩)建6所农村敬老院,新建社会福利院和部分农村幸福院,极大方便了城镇老人就近养老。老年人的优惠待遇得到较好落实,为高龄老人发放敬老补贴。“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为28名百岁老人发放补贴9.2万元,为3117名90至99岁老人发放补贴259.5万元,为7169名80至89岁老人发放补贴384.7万元。
困有所济 帮助弱者正常生活
困有所助,孤有所托,也是我市民生工作的一个亮点。2011年以来,居民低保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市低保对象稳定在2.5万人左右。其中,一类(城市)低保对象稳定在0.8万人左右,低保标准每人每月380元。二类(农村)低保对象稳定在1.7万人左右,低保标准每人每月300元,低保标准居全省前列。我市建立健全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体系,累计救助3822人,发放救助金1197.3万元;“五保”人员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456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000元,供养标准全省最高。市财政先后投资3700万元,建成市社会福利院(中心敬老院);投资690万元,建成市儿童福利院(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有效保障了市区5个街道办事处“三无”人员和轵城镇、梨林镇、五龙口镇、克井镇、思礼镇“五保”人员以及流浪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集中供养和及时救助工作。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5年来,我市累计发放救灾款4618万元,救济衣被1.6万件(床),救助灾民和农村特困群众38.5万人次,扶持灾民和特困户建房687户;累计救助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5000余人次;累计发行福利彩票31114.2万元,募集福利资金1210万元;累计接收社会捐赠135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3万人次;积极开展唇腭裂儿童免费矫治工作,累计完成60余名困难家庭儿童康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