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郑新「跨河之约」如何通联世界

2016年10月09日00:00

来源:新乡日报

  总策划:杨军 张牧童 协调:张蔚寰 王高峰 采写:翟京元 刘军旗 本报记者高志勇摄

  那个寒冷的冬天,那次尴尬的出行,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占仓至今难忘。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地理系毕业的青年张占仓从郑州出发,到一河之隔的原阳调研。彼时,郑州、新乡两城之间的黄河,没有一座桥梁。先是乘车,然后排号摆渡,下午5时,在风中等待4个小时后,他排了个第二,次日上午9时才被放行。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母亲河在3000年前的《诗经》中写下浪漫,却在改革开放初期,依然仅仅“一苇”可航,令无数的“张占仓们”望“河”兴叹。

  一直到1986年,花园口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横空出世,“郑新”这对空间上最紧密的兄弟,才开始真正握手,并热切拥抱。

  苦也于斯,乐也于斯。从那一刻起,两座城市似乎进入了加速通道。

  郑新融合,谁谓今日河宽广

  这一份“跨河之约”,从诗歌中走来,从华夏文明中走来,郑州、新乡,站在母亲河的两岸,守望了3000年。

  从一叶竹筏的诗意,到一桥飞架南北,变化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两城对于交通的渴望。

  在学界,张占仓也常听到这样的声音:郑州、新乡之间,由于黄河天然的阻隔,两者不可能有无障碍交通,两个城市更难比翼齐飞。

  这,不无道理。

  黄河,从3000多公里外的巴颜喀拉山一路奔腾而来,在中原腹地稍作休整,又继续丈量2000公里缓缓入海。所经之处,决口、灾害不断,它的桀骜不驯,曾让它背上害河之名。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总计决溢达1590多次。

  如是质疑,早已被科学击溃。新中国成立以来,举一国之力对其治理,它竟也安澜了半个多世纪。斗转星移,站在今天全面开放、中原崛起的快车道上,物理空间的不足正在转化为独特的区位优势。

  整整30年过去了,3座现代化大桥横跨两岸,让两城慢慢变为“同城”。

  何止这一域,放眼世界城市群,我们更深切地感知交通之于城市的意义。

  154年前的7月,在美国南北战争的隆隆炮声中,林肯总统首先签署的并不是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而是《太平洋铁路法》。

  有多少人不解,就有多深重的意义。今天的人们不得不慷慨此

  言:前者改变了美国,后者改变了世界。

  那一年,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连接太平洋沿岸的铁路线全线完工,这条铁路线就成为牵引美国经济发展和城市群发育成长的主轴。

  此后的百余年间,它让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华盛顿成为国际政治中心,底特律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中心。

  在世界的东方,古老大国一经觉醒,从轻轻画下一个圈,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雄峙神州,冲刺全球城市群,腾飞的前提,无一不是交通先行,无一不是由“一核”牵引众城发展。

  当“时间消解了空间”,我们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从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交通模式,我们的城市之旅变为了“1小时可伸缩距离”。如果遵守这种“马切提常量”,城市大小似乎并没有上限。

  郑州——新乡,空间距离从80公里变为60公里,两城相向发展、有机融合,又自然地契合了“马切提常量”。

  黄河滚滚东流去,纵横当有凌云笔。

  今天,新乡主动出击,生动擘画南下蓝图,在构建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地区战略中,以交通先行找准了自身定位。

  在“十三五”规划中,新乡与郑州交通的对接速度,标注的就是郑新融合速度:

  看公路——

  机西高速北延、G230升级改造、G107东移;郑新快速公路,与郑济高铁同跨黄河特大桥,计划下月开工,呈现的是速度与激情。

  新晋高速南延、新乡南环高速建设,衔接京港澳高速、长济高速,新乡市区形成环城高速路网。

  看铁路——

  郑—新—南城际铁路方案已基本确定,新乡南太行将直通郑州CBD,郑新两城真正打造成半小时通勤交通圈。

  郑济高铁上月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河南米字形高铁东北部“一点”写就,新乡至焦作城际铁路正谋划,郑济、郑太、京广高铁将在新乡互联互通,开辟出一条晋、豫、鲁客运大通道。

  新乡作为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地区的北部枢纽将名副其实:西向,有助于晋、陕乃至西部丰富资

  源外输;东向,有利于新乡及中原地区打通入海大通道,融入环渤海城市群,走向东北亚这个国际前沿;在区域空间内,实现了东部、中部、西部这个中国三大板块在黄河以北的交流与融合,中原内陆地区另一条开放高地是也。

  看航空——

  在京港澳高速和机西高速北延工程的共同助力下,新乡至郑州航空港90分钟的空间距离,将转化为临空经济上的专业配套优势:张占仓有过统计,2015年全中国进出口下降,郑州航空港反而上升60%以上,2016年运输量预计突破50万吨。有了这条空中丝绸之路,新乡的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等产业蓄势待发。

  “21世纪本质上是争夺供应链的角力,”全球战略专家帕拉格·康纳如是警示人们,供应链如何打造?显然是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而实现资源、生产、服务、消费的链接。

  他甚至豪言:全球化正在进入超级全球化阶段,一幅全世界范围内互联互通的超级版图正在形成。到2030年,全球将出现50个超级城市群。

  为什么要打造超级城市群?因为它是一连串基础设施最便利、供应链最发达的全球地理节点,吸引着全球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小城市也必须将自身融入超级城市群,这是获得繁荣的唯一方法。

  康纳先生关注的是全球,他的预言并非激进。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专家、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发曾关心的是古老而现代的中原大地。他认为,2030年之于中国,尚有3个“五年规划”,大郑州都市圈要建成,且有成效,形成郑、汴、新、焦、许“五星”联动的核心板块。

  以更远的眼光打量郑新融合,无论新乡的主动分担,抑或郑州强核牵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历史使命,交通先行不仅是区域经济功能分工的现实需要,更是“明者见于无形,智者虑于未萌”的远见卓识。

  郑新融合,审视自身补短板

  2011年1月,首次出炉的河南地图,至今5年间修订印刷了9次,显示出以郑州为中心中原城市群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不无折射出区间互联互通的历史短板和现实渴望。

  当武汉城市群下的武汉,与周边城市对接太弱;京津冀城市群下的北京,交通规划赶不上人口激增步伐,首都正在变为“首堵”;中原城市群下的郑州,“城市病”同样来得猛烈……作为后发地区的新乡,在组合型大都市地区中坚持交通先行,必须科学规划当先,必须做到外联内畅。

  家在郑州,工作于新乡的房地产从业者谢玉玺,在107国道上,他既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郑新人”,也忧虑于花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下转第三版)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