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下旌旗动 脱贫攻坚战犹酣

2016年10月19日00:00

来源:信阳日报

  王亚明 胡巨成 尹红杰 马涛

  曾经,这里旌旗猎猎,打土豪、分田地,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出发,走向陕北,走向胜利。

  曾经,这里战马萧萧,过淮河、饮长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拉开了埋葬蒋家王朝的序幕。

  而今,大别山湛蓝的天空下,从血与火的岁月中走过来的老区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决战中。“十二五”期间,有46万老区人民甩掉“穷帽子”,走上致富路!

  “老区不脱贫,我们对不起无数革命先烈,对不起老区的群众啊!”10月13日,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付出最多,大别山岭岭埋忠骨,村村有烈士。现在信阳仍有贫困人口36万,是河南唯一所辖县都是贫困县的省辖市。尽快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抓好各项工作的总抓手!”

  7月29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双拥模范城表彰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与乔新江亲切握手。总理专门问道:“像新县这些贫困县脱贫工作怎样?”乔新江郑重地向总理报告:“新县和整个信阳脱贫攻坚成效很好,老区群众正在努力脱贫,请党中央、国务院放心,我们一定按时完成任务,带领老区人民奔小康。”

  产业扶贫“扶”出精准脱贫路

  细雨蒙蒙中,漫山遍野的茶树层层叠叠,郁郁葱葱。

  “这4000亩的茶山原来都是荒山,我们公司从农户手中流转过来后,建设茶园,让附近贫困户到茶园打工,参与种植、管理,帮助他们彻底脱贫。”10月13日,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易明宇告诉记者。

  茶叶是信阳闪亮的名片,全市茶园面积210万亩,173个规模以上的茶企业,吸纳从业人员120多万人,20多万留守贫困群众从中受益。信阳靠山吃山,重点发展茶叶、油茶、食用菌等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

  位于商城县的和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3万平方米现代化新型菌棚出租给当地农民。公司给贫困户提供菌种、技术、资金,并签订收购协议,保证每户每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

  在信阳,像和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样依靠“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带动模式比比皆是:潢川县金塔红蔬菜种植专业合作联社,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等,带动300多户贫困户致富。华英集团公司去年销售收入88亿元,带动上万户农民脱贫。还有商城县山信粮业、新县羚锐公司等,都把脱贫重任扛在自己肩上……

  从2009年起,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在信阳全面启动,几年间,信阳农村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土地流转让小田变大田,金融创新让死钱变活钱,专业合作让农民抱成团,新村建设让村庄变乐园……改革实践让老区农民深得实惠!市里每年拿出200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全市流转土地369万亩,催生出各类家庭农场2128家,合作社8913家,涵盖多个行业,成为引领群众就地脱贫的重要力量。

  信阳发挥交通物流枢纽优势,抓住“互联网+”机遇,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双创”,积极构建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已带动1万多贫困户脱贫。光山县去年“双十一”一天网上销售羽绒服70多万件,成为2015年全国电商扶贫十佳县。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助推群众脱贫的重要载体。

  “国庆这几天,俺的农家乐天天爆满,土特产也卖得很火。”新县周河乡西河村村民张孝祥高兴地说,“过去生活困难,现在好了,在家里经营,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5万多元。”

  西河、郝堂、新集、何家冲……像这样省级以上“挂名”的美丽乡村,信阳就有149个,它们点缀在大别山间,成为老区脱贫攻坚路上的别样风景。

  转移就业“转”开多重致富门

  “国恒控股有限公司向贫困农户提供100个就业岗位,月工资不低于2600元;河南辰龙茶叶公司提供100个岗位,年薪不低于4万元……”

  10月10日,记者在光山县南向店乡扶贫办公室的桌上,见到像这样的产业帮扶协议书有79份。南向店乡结合该乡在外民营企业家较多的优势,组织企业“拉手结对”帮扶贫困户,变“贫困人口适应岗位”为“岗位适应贫困人口”,为731户1031名贫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探索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共赢”的定点转移就业模式。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全市外出务工人数200万以上,其中贫困人口12.7万。仅新县常年就有8000人左右在国外务工,有2.6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美巢股份集团公司一次在光山、新县招收贫困工人1000名。

  与此同时,信阳电子、服装、纺织、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等主导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每个集聚区用工都有几万人,一部分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为切实提高农民脱贫致富能力,信阳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依托信阳“农民大学”和“雨露计划”,进行免费职业教育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促其闯世界,挣大钱,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让更多贫困人口就地脱贫。

  仅2015年,该市就培训贫困劳动力14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8.6万人,转移就业5.9万人。

  党建发力“第一书记”挑大梁

  “你们看,我这百十只鹅长得不赖吧。再养两个月,挣个五六千元没问题。再加上村里给我们提供的3头猪崽儿,也能挣4000多元。我们一家人脱贫有保障了,这多亏了驻村干部。”10月13日,平桥区甘岸镇杨庄村村民任丽萍说起驻村第一书记宋宪东,几度哽咽。

  宋宪东是区财政局派到杨庄村的第一书记,面对这个依河而居、水塘遍布的贫困村,这位30多岁的青年人煞费苦心、理出思路:发展养鹅养猪,带动农民脱贫。

  在光山县文殊乡方洼村,昔日被撂荒的坡地上都种植了茶树,曾经废弃的水塘里养鱼养鸭,呈现出勃勃生机。村民们说:“这都是中央办公厅帮咱办的好事呀!”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把光山县确定为定点扶贫县,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专程到村里考察,并提出“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鼓励村民利用荒地和水塘脱贫致富。为推动光山县早日脱贫,中办专门量身订制了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助学扶贫三方面的帮扶措施。

  信阳的贫困村,村村都有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中直、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市、县、乡共有2000多名干部来到脱贫攻坚前线,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他们动用多种资源,精准施策,抓党建、筑“堡垒”,抓产业、拔穷根,成为信阳脱贫攻坚战中的中流砥柱。

  “脱贫攻坚加强了党建,培养了干部,锻炼了队伍,使党和群众的距离更近了,我们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乔新江坚定地说。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大别山下,脱贫攻坚,激战犹酣。800多万老区人民正凝神聚力,众志成城,向着小康阔步前进。(原载2016年10月18日《河南日报》)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