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里的“家乡味”

2016年11月04日00:00

来源:安阳日报

图为王永法正在制作永超捋面。

  □本报记者 贺 瑛 文/图

  任何关于食物的深刻记忆,从来不会只关乎食物本身,除了让人忆起熟悉的味道,还会勾起我们遥远的往事。一碗儿时妈妈做的热气腾腾的捋面,是王永法在外打拼20年里舌尖上最温暖的味道。

  和面、三揉、三醒、擀片、切片、捋面、下锅……面团在王永法的手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11月3日,阴雨了多日的天空有了难得的阳光,记者走近这个用了4年时间、只为一碗“家乡味”而创业的永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法。

  从安阳县蒋村镇石涧村走出的王永法,今年已经44岁。2012年,他把生意转给合伙人,带着在外面打拼20年的积蓄回到安阳,准备开始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创业。说起做永超捋面的初衷,王永法自豪地说,清末民初诞生的王家捋面到他这一辈已是第六代,捋面是一种农家面食,流传于安阳县西部地区,汉代叫汤饼,捋面就是从汉代面食的基础上发展的衍生品。2012年,王永法在安阳开了第一家永超面馆,由于面粉没有任何添加,加上纯手工制作,面馆一开业就引来了不少食客,一时间生意红红火火。

  但生意红火的背后,王永法也有自己的苦恼。由于捋面全部采用纯手工制作,同时为了保证捋面的口感,来一位客人做一碗面,他在后厨抡起膀子做捋面还是供不应求。能不能想一种办法,在保持捋面口感的基础上,让更多人快捷地吃上捋面,甚至还能把面带回家吃?王永法萌发了研制速冻捋面的想法。为了专注于研究,他一咬牙关了正红火的面馆。

  “卖个面能挣钱不就中了,还研究个啥?”“面馆生意正好呢,关了干啥?”……亲戚朋友的不理解没有阻止王永法准备研发的脚步,他开始了对“永超捋面”的二次研发。他试着用冰箱冷冻,零下10℃保存,捋面下锅后黏成一团。后来,他听说西安可以做液态氮冷冻保存,就开车带上面粉和矿泉水,先后两次跑到西安做试验,加工好的湿软的捋面瞬间冷冻到零下100℃,但是出锅的面条碎成一段段,冷冻的捋面又一次失败了。“要说没有挫败感那是假的,但是一想到如果我能做成这件事,就能让更多人吃到我家乡的捋面,我就想试一次、再试一次,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办法!”王永法说。

  有人说不就是弄个面条,能有啥技术含量?但把传统食品规模化生产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说起来好多人都不信,这4年来研发捋面规模生产的工艺,研究速冻合适的温度、湿度,我陆陆续续往里扔了200多万元,花光了我的全部积蓄。”王永法联系了农科院的小麦专家,订购了优质小麦,从磨面、和面、醒面到制作捋面,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科学化、标准化。

  后来他又建起了小型冷库,和工人一起设计,在厨房和冷库之间安装了传送带,反复调试适合捋面速冻的方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和面、揉面、醒面的哪个环节有瑕疵,速冻的时间、温度、湿度略有差别,都会影响捋面的口感。成功总是垂青那些不懈追求的人,王永法终于找到了最佳的捋面保存温度和湿度,经冷冻后煮出的捋面与新鲜捋面口感一样。2014年,王永法注册成立了安阳市永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冬天,王家捋面被确定为安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9月,王家捋面被评为省老字号食品。目前,永超捋面月销售量超过1000公斤,永超捋面已经走进郑州、杭州、北京等地,进入各大宾馆、大企业食堂。王永法告诉记者,到2017年年底,他的月销售量可以超过1万公斤,年产值200多万元。

  追逐梦想的道路永远没有尽头。王永法用4年时间做成了他心中的“家乡味”,现在,他又购进了冷链配送车,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不仅让安阳人吃上永超捋面,也让更多的外地人认识和喜欢安阳美食,“我希望有一天,永超捋面能像北京烤鸭、西安泡馍一样,成为安阳美食的一张名片。”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