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炮手"炼成记——引沁济蟒工程系列故事之四

2016年11月07日00:00

来源:济源网

  微言微语

  微友“明月清风”:引沁济蟒工程是家乡人的骄傲,我为我的父辈们自豪。我们一定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微友“萌丫”:从愚公移山到引沁济蟒,愚公的血脉在济源人身上永远流淌。

  微友“风萧萧”:宋玉温、任正祥……这一串串英雄的名字让人肃然起敬,是他们这群人用生命为济源凿通了一条生命之渠。

  欢迎关注济源日报官方微信,发表您的感想。

施工现场 照片由市档案局提供

  一身简约的装束,一脸淳朴的笑容,稀疏的头发已经花白。一谈到当年修建引沁济蟒工程的事情,话就多了起来,原本略有倦怠的身躯也立刻直挺起来。“头上的伤疤是否还能看到?”“都被遮挡在头发里,外面看不见。”老人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憨厚地笑着说。

  这是记者初见宋玉温时的印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位上了年纪、行动多少有些不便的老人,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炮手”。

  初出茅庐 排险几乎丧命

  听到引沁济蟒工程第三次上马的消息后,时年17岁的宋玉温高兴极了,立即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决心书。因为他是独子,村里和家里都不同意他去。“我父亲是党支部书记,我整天跟他讲这件事。他看我很坚决,就和别的干部商量了一下,批准我去了。”宋玉温说。

  怀着激动的心情,宋玉温向太行山奔去。他所在的城关营的任务是从盘峪陡崖上下劈几十米,修筑一条石渠。宋玉温自小生活在平原,从来没有上过这样险恶难行的陡崖。他说,第一次站在陡崖上往下看,他觉得头晕、腿软,动也不敢动。经过一番心理调整后,宋玉温克服了对高度的恐惧,投入到修渠的工作中。

  “劈山炸石需要放炮。可能大家觉得我胆子大,就选我当炮手。一开始我很犹豫,玩炮如玩虎,弄不好就会把小命送掉。”宋玉温依然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点炮的情形。他根据老炮手介绍的经验,按照操作流程装了炸药,下了雷管,封好土,备好点炮用的火,单等二遍号一响进行点炮。谁知,那“嘟嘟”的号声一响,“我的心啊,却像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惶惶不安。我右手拿着火苗,左手握着导火线,可是心跳手颤,无法完成任务。”宋玉温说。排长卫绪宝看到他有思想负担,就和他一起学习《为人民服务》,又给他讲董存瑞为革命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最终,宋玉温横下一条心,勇敢地担当了炮手,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开山炸石生活。

  点炮是个极危险的工作,随时会有意外发生。 成为炮手没多久,宋玉温就遇到了一次几乎致命的险情。一个下午,他爬到陡崖的工作面上安放了4炮,靠山根又安放了2炮。半个小时后,有3炮没响,他作了处理后,依然有2炮没响。这时,天已经黑了,寒风刺骨,但他全然不觉,心中全是焦急:去处理,百米陡崖黑漆漆看不见路,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不处理,则会影响明天的施工。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把头上的安全帽递给助手杨烈勋,让杨烈勋去端炸药和屯炮土。宋玉温则小心翼翼地回到工地,凭着记忆,摸着炮位,掏出火药,又小心掏出雷管,为装炮做准备。谁知,就在这时,一个瞎炮突然响了,一股巨大的气流把他轰到了崖下,滚了几丈远,他当场就昏迷了。

  “多亏一棵柿树救了我的命。醒来时,我发现头部、胸部和胳膊已经血肉模糊,鞋也不知掉到哪里去了。”宋玉温说。杨烈勋把他搀回住处,医生及时为他进行了治疗。负伤的第二天,宋玉温依然忍着疼痛坚持上工。领导和同志们说啥也不让他去,但他说:“我是炮手,新炮手没有培养好,不上工怎么行啊!”

  炮手的任务不仅是为革命放好炮,而且还应该想尽办法为革命多放炮。宋玉温依然记得,在盘峪陡崖施工时,正值寒冬腊月,工地上滴水成冰。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经常中午不回家吃饭,叫同志们捎个馍解决吃饭问题。他和助手一起,利用吃饭这个短暂的休息时间打炮眼。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宋玉温和工友们还瞒着领导,每天夜里迎着刺骨寒风,攀崖爬坡来到工地,在那里出石渣,掏炮眼。

  就这样,一个17岁的少年凭着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和参战的其他民工一起,确保了盘峪陡崖工程的成功完成,并逐渐成长为一名“英雄炮手”。

  悬崖开路 转战唬魂潭

  在完成盘峪陡崖修渠任务以后,宋玉温又立刻和工友联名向营党总支申请,要求给他们再分配艰巨的工程。

  一天,引沁工地党委委员兼城关民工营党总支书记郭俊,叫上宋玉温和东郭路大队共产党员、排长王正丰一起去看新分下的工程。“我们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来到一个悬崖峭壁的地方。大家手扒岩石又向前‘蛙行’了十几米,到了一个死角。这就是沁河道内、太行山中有名的唬魂潭。”宋玉温说,三人站在崖头,上望望笔直的悬崖,下看看唬魂深渊,好久好久没有吭声。是害怕了吗?不!是因为面对这种情况,一时谁也拿不定怎样施工的主意。

  郭俊用手指着面前的山梁,严肃地说:“咱们公社的任务,就是从这里到那边山梁上,钻3个总长近200米的隧洞,劈山修石渠50米,时间两个多月,要求‘七一’前完成,向党的生日献礼!”

  郭俊接着说:“现在的关键就是没有路。如果能从这里打开一条路,把洞减少50米,一来可以尽快钻洞,二来又能开挖明渠,这样‘七一’通水就有保证了。”

  听着郭俊的话,宋玉温心里热乎乎的。没等他讲完,宋玉温就插嘴说:“不用管啦,这个悬崖开路的任务交给俺队吧,我们保证完成!”

  第二天,宋玉温和东郭路大队的20多名民工,翻了4个山头,绕了92道弯,来到唬魂潭工地。人人腰系大绳,凌空打钎。大家面对火花飞溅的坚硬岩石,高声唱道:“岩石是铁人是钢,引不出沁水不还乡!”

  经过12天的奋战,大家终于在50米长的悬崖陡壁上劈开一条通往洞口的小道,为摆开阵势、大战唬魂潭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城关公社等 3个公社又分别组织了一支由党员、团员、基干民兵为主的突击队。大家腰系绳索,凌空爆破,炸出了6个30米深的竖井,顺竖井挽上鸡蛋粗的大绳。这样一来,大家就可以顺绳下到工作面。

  据宋玉温回忆,点炮工作非常危险。有一次开挖竖井时,一名爆破员将炮点着后,就攀绳向上爬。这时,绳却突然断裂,他掉到了几个已点着的炮中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迅速将正在喷火的导火线拔掉,才逃过一劫。

  宋玉温和工友们冒着生命危险,在竖井石壁上打入炮钎,然后在炮钎上挽上鸡蛋粗的大绳。有的工地还在自上而下的两条大绳中间横向挽上一道道绳索,做成绳梯。有了它,民工就可以攀绳下至工作面。收工时,民工再攀绳爬上去。

  顶天立地 工地排险13次

  正在唬魂潭紧张施工的时候,由于放炮的震动,离工作面30多米高的绝壁上出现了两块较大的险石,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这严重影响施工的安全。

  为了工程的进展,炮手宋玉温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两个“拦路虎”。他站在两块大石下,仔细查看一番后,便毫不犹豫地脱下鞋袜,向险石爬去。他好不容易攀登了3米多高,却被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挡住了去路。他又抓起一根鸡蛋粗的大绳,穿过荆棘密布的“鬼见愁”,攀上“神仙梯”,绕过“火烧皮”,登上悬崖峰顶。可那里离险石还有十几米远,上边立不住人,下边站不住脚,连个拴绳的地方也没有,怎么下崖呢?

  中午吃饭时,宋玉温又和工友们蹲在一块儿,商量对策。有人说:“能不能既不上又不下,把它搞掉呢?”一句话提醒了宋玉温。“董存瑞能举起炸药包将敌人的碉堡炸掉,咱能不能想办法举起炸药包将‘拦路虎’炸掉?”想到这里,他放下饭碗,拿起斧头和铁丝,直奔工地。他沿途砍了十几根木杆,用铁丝缠捆,接成两个十几米的长杆。他在长杆顶端绑上炸药包,接上导火线,然后慢慢举起,小心地塞进两块险石下面的石窝里。一切准备妥当后,他望望四下没人,就把两个悬空炮点着了。几分钟后,只听炸雷似的两声巨响,随着滚滚硝烟,两块险石像两匹野马,隆隆地“吼叫”着跌进了深不可测的唬魂潭。

  50米长的明渠眼看就要完成了,这时洞口附近又出现了一个“拦路虎”。这块险石足有一间房大,随着炮火的震动,上面裂了一道宽缝,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宋玉温手指紧紧抠住险石中间的一条石缝,身体紧贴着绝壁向上爬,在险石上掏了炮眼,装了4公斤炸药,除掉了这个最大的“拦路虎”。

  几天后,唬魂潭上面悬崖间新开的一条小路,被炮崩开了2米多长的大壑,截断了上下工的唯一通道。要疏通道路,必须跳到壑口对面。宋玉温拼尽全力朝对面扑去,却不料一脚蹬空,差点摔下悬崖。他使劲抓住崖帮上的狼牙石,才爬了上来。他拿起大铁锹,身贴崖帮,撬下几块石头,又在石缝里掏了几个炮眼,装上小炮,重新炸出了一条小路。

  “那时候年轻,憨胆大,现在想想还真有点后怕。”宋玉温笑着说。在唬魂潭这段险工中,他先后除险13次。正是凭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一个个“拦路虎”被消灭掉。宋玉温也成为工地上响当当的人物。

  编后语

  伟大的事业总是由一群勇于奉献的人来实现的。劈山炸石、九死一生、无怨无悔是宋玉温最鲜明的特征。

  宋玉温其实是一个符号,是引沁济蟒工程建设者的代表。他身上的所有的特质正是那个时代引沁济蟒工程建设者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采访这位老人,依然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清晰地感受到那股力量的源泉,那就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生活的这片热土的无限热爱,以及作为愚公后人的那份骄傲!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