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一户不能少

2016年11月07日00:00

来源:焦作日报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武陟县小董乡南官庄村18个贫困家庭的妇女每天都要到村扶贫就业点做手工活,一件5分钱,每月能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张爱利说:“干活不用出村,活也不难学,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还不影响照顾老人和接送孩子上学,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

  该乡有3个贫困村,村村都有这样的扶贫就业点。这是该乡为实施“就业一户不能少”工程而采取的措施之一。“救济、补贴拔不了穷根,让贫困户有活干、有钱赚,才是脱贫治本之策。”该乡党委书记高艳红说。

  小董乡是董永故里、德孝之乡,南官庄、南归善、北归善3个贫困村有贫困户309个、贫困人口1096人,计划今年脱贫30%,明年全部脱贫。

  实现脱贫目标,因户施策、精准施治是关键。

  该乡经过精准识别后发现,在3个贫困村中,因病致贫的有28户100人,因残致贫的有8户23人,因学致贫的有6户25人,缺技术、资金和就业岗位的一般贫困户有188个733人,缺劳力的有10户21人,低保户有61个182人,五保户有8个12人。

  为确保全乡脱贫目标的实现,该乡在因户制订脱贫方案、建立帮扶机制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募集慈善资金18.6万元,用于救助大病家庭、突发意外伤害家庭和五保老人,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在落实好低保、五保兜底扶贫政策的基础上,该乡把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发力点,通过建基地、强龙头、兴产业、促就业等多条路径,实施“就业一户不能少”工程,先后建起2个就业基地以及南归善食用菌种植产业基地、3个就业点和1个劳务输出站。

  在小董乡贾村北边不远处,有一块写着“小董乡就业扶贫基地”的牌子,醒目地竖立在市翔胜制带有限公司大门旁。该公司董事长谢振江说:“这个扶贫就业基地是乡里和我们公司联手创办的。为了鼓励贫困户成员来上班,我们公司出台了贫困户就业优先政策,工人第一个月除按计件拿工资外,还能多领300元。目前,我们公司已安排18名贫困群众上班,每人每月能收入1500元左右。”

  为解决贫困家庭缺劳力、不能进厂上班的难题,乡、村共同出资把扶贫就业点建在了村里。每个就业点都有公司和村里指派的专人管理,让贫困家庭的妇女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南官庄、南归善、北归善3个贫困村,全都建起了扶贫就业点,有40多名贫困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小董乡乡长吴全新说,“多数贫困家庭都是因病、因残致贫的,还有的缺技术、缺资金,很多家庭妇女离不开家,把扶贫就业点建在家门口,较好地解决了这些老大难。”

  谢振江说:“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上个月,公司又和宁波一家外贸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家公司因当地劳动成本增加,决定把每年大量的手工包装活交给我们来做,可使200名贫困家庭成员实现就业。”

  在南归善村村委会东侧,两栋食用菌大棚里装满了食用菌袋,这是该村贫困户关英新建的。关英一家,上有老、下有小,是村里的贫困户。关英在亲戚家学会了种植食用菌的技术,也不愁销路,但苦于没有钱,无用武之地。帮扶单位和乡、村干部因户施策,多方努力帮其解决了资金难题。关英说:“这两个大棚,每年能收入两万多元,俺脱贫致富有希望了。”南归善村党支部书记关全胜说:“这个食用菌大棚扶贫就业基地,将以关英为示范,明年还要新建6座食用菌大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小董乡充分发挥“喜来多”的龙头作用,解决了9户贫困家庭的就业难题。

  脱贫路上,一户不能少。小董乡党委、政府在为这个承诺寻找更多扶贫就业门路,这是充满希望的脱贫之路。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