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会风”

2016年11月16日00:00

来源:新乡日报

  范学贵

  编者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范学贵同志的这篇文章成文于多年之前,但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谋而合。文章深刻阐述了改进会风的重要意义、会风不实的主要原因和转变会风的具体做法,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机关工作经验和对工作苦心积虑的深入思考,通篇闪现着务实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对于我们进一步结合实际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会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召开会议是各级领导干部常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制定政策、研究和布置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领导者工作特点和处世风格的重要体现。会风即政风,会风务实,政风就务实;会风漂浮,政风也不会扎实。召开会议,或是为了布置工作,或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理应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做到简洁、干练、利索。既不能有二说一,敷衍,也不能有一说二,拖拉。会议的效率要进行必要的核算,在单位时间内解决的问题越多,说明会议效率越高。会议的宗旨永远与解决问题的实际措施有关,与会议的长短、讲话的长短没有必然联系。

  会议过多、过滥、过长,必然占用大量的有效时间,造成一些干部身心疲惫,也就不可能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踏实地抓落实。甚至使得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工作”,不管大事小事、有用无用,都要开会,结果不仅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助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歪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会议的组织者缺乏从实际出发的水平和勇气,盲目效

  仿被上下认可的习惯定式,满足于“以讲话传达讲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除此之外,诸如调查研究、检查督办、典型示范、走访座谈等基础性的工作方法却很少采用,“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

  二是不了解部属,不相信部属。不熟悉会议议题所涉及问题的内在联系,总怕交代不清楚误事,有例行公事之嫌。

  三是“汤不够,水来凑”。有些部门工作不扎实,领导作风不深入,讲实打实的就会露馅儿,所以,只好以一些常说的套话、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违心的假话来凑数。真可谓心无点墨说话就长,心无底气说话就虚,心无群众说话就假,心无责任说话就空。

  四是故弄玄虚。总怕别人议论自己水平低,无目的地、不负责任地把自己知道的、秘书准备的、没有任何选择性地一股脑儿讲完,以显示自己水平高、知道得多。

  五是会议之前缺乏必要的准备。涉及到多部门的议题会前缺乏必要的沟通,以至于造成会议期间大家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出现尴尬和被动局面。

  开长会、讲长话表面上是工作方法问题,实质上是思维方式问题。求真务实的人总是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会一味地循规蹈矩;有群众观点的人会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会刻意追求形式;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讲究最多的是工作效率,不会把有限的时间消磨在会议上。

  建国初期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党员干部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仅有的大众传播工具收音机还是奢侈品,只有较高的领导机关才有,那时候的领导干部与普通干部群众获取信息的

  条件是不对等的,普通党员干部获取信息主要靠会议和强记。而现在不同了,党员干部包括普通群众都有相当高的文化程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报纸、杂志,再加上信息的公开透明,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可以获取信息的条件是对等的。也就是说,领导知道的,群众也会知道;领导不知道的,群众不一定不知道。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还沿用几十年前的传统会议模式、讲话方式,所有的会议和讲话都是从重大意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始,一直到最后才讲怎样开展工作,除了引起与会人员的心理逆反以外,对工作不会有任何好处。久而久之,人们对某某领导习惯开长会、讲长话形成习惯认知,就会用思想怠工来应付,你讲你的,我想我的,即使你偶尔讲得很好,人们也习惯地认为你讲的是假话、套话而不屑一顾。

  纵观古今中外和现实中有作为人士的讲话、演讲,有的春风化雨、沁人心脾,有的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也有的诺重千钧、一语中的。美国前总统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用时不到2分钟,却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讲,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漂亮、最富有诗意的文章之一,是英语演讲中的最高典范,其演说词被铸成金文存于牛津大学,至今人们也常在许多重要场合提起或朗诵。其实,美国历任总统演讲名篇都不长。我党的重要领导人如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讲话也都不长,但很精彩,很管用。有一次,子禽问老师墨子:“多言有益乎?”答:“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回答的意思是: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

  黎明时按时啼叫,天下人不都被叫醒了?多言有什么好处呢?话要说到点子上才好。一位哲人说:“讲长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最好的讲话一定是最短的。”由此可以引申说,讲长话不一定是最糟的,但最糟的讲话一定是很长的。其实,讲短话要讲得好并不容易,需要相当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根底,需要从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和语言森林中找出最具闪光的因子,需要从纷繁复杂的情况背景和现象背景中找出最具分量、最贴近实际的沟通话语。有人问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您准备一份10分钟的讲稿得花多长时间?”威尔逊回答:“两个星期。”

  “准备一份一小时的讲稿呢?”

  “一个星期。”

  “两个小时的讲稿呢?”

  “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道理很简单,演讲时间越长,演讲人压缩演讲内容的任务越轻,自然所需要准备的时间就越少。反之,演讲时间越短,演讲人越得努力压缩文字,力求尽快将主要内容无一遗漏而又清晰地传达给听众,这当然是要多花时间。当然,会议和讲话并非是越短越好,但绝不是越长越好,理想的会议和讲话应当能够使与会者得到收益和启迪,最起码不能使与会者感到多余。

  转变会风是大势所趋、众人所盼。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是根据会议类型决定讲话内容。报告会应当讲为什么,工作会应当讲干什么,研讨会和协调会应当讲是什么,党委会应当讲定什么,代表大会应当讲总结什么安排什么……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类型的会议之间也会有交叉,但重点不能变。比如工作会讲干什么,也会简单地交待为什么,但不能把为什么当

  成了重点,更不能把简单的工作安排起来空话连篇。

  二是减少会议数量,提高会议质量。尽可能少召开会议,对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对确有必要召开的会议要控制好会期时间,内容相近、时间相近、分工相近的会议尽可能合并召开。能以文件代替会议的就下发文件,然后督办。会议召开得过滥,会议的功能就会贬值,久而久之,本来召开下一级会议就能解决的问题,召开上一级会议也解决不了;召开一次会议就能解决的问题,召开几次都无济于事,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一次会议只能有一个主题,讲话要有选择性、针对性,要充分体现“点睛”“施压”功能,谨防一般性地照本宣科。讲话应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个别人关心的问题可向个别人交代,这样大多数人不感到反感,个别人会体会到一种责任和信任。

  四是为与会人员安排讲话发言不能照顾面子。要求发言者尽可能减少重复,没有话就不要硬凑,没有新内容就不要“再补充几句”,使大家感到会议该召开、该讲话、不多余。讲话要与身份一致,会议的现场与会议议题要吻合。

  五是会议的组织者要善于把握会议节奏。要使会议始终围绕主题展开,不能期望一次会议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允许与会人员偏离主题,发言漫无边际。

  减少会议、缩短会议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我们需要研究减少会议、缩短会议,但更需要研究比会议更有价值的工作方式,使人们不因为会议太滥、太长影响抓落实,也不因为减少、缩短会议而无所事事、放任自流,使工作棚架、难以落实。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