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催人奋进,精神照亮前行路。连日来,《济源日报》陆续刊登的引沁济蟒工程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引沁济蟒工程是济源人的骄傲,是济源人民用血脉铸就的历史,是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是济源人的骄傲。大家表示,要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发扬下去,并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建设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这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活教材’”
引沁济蟒渠是济源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那段艰苦的岁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崇山峻岭间开凿的一条“人工天河”。10月25日至11月15日,《济源日报》引沁济蟒工程系列报道共推出7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幅战天斗地的画面,刻画了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再次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济源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崔亚萍以前常常听父辈们讲修建引沁济蟒渠的故事,如今通过一篇篇报道加深了对引沁济蟒工程的了解,禁不住为父辈们点赞。“这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活教材’,父辈们就是这部‘活教材’的书写者。”崔亚萍建议将这些报道整理成册,下发到各中小学校,增加到学生日常教学中,让济源子子孙孙都铭记这段历史,懂得什么是愚公移山精神,弘扬和传承好这种精神,建设好新济源。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感慨万千。丁怀谦,当年引沁济蟒工程工地的一名技术员,在唬魂潭测量时,一不小心掉下悬崖,差点丢了性命。在看到这些报道后,88岁的丁怀谦老人动情地说:“文章写出了我们这一辈人的精神。看着这些文章,我好像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年引沁济蟒工地民工、70岁的老人宋玉温在读后深有感触地对家人说:“一个人不管干什么,都得有一点精神,否则啥事也干不成。”
“做精神的宣传员,让更多人受益”
“报道中,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人物、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幅幅恢弘生动的画面让我震撼,让我感动。”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讲师杜丹认为,从愚公移山到引沁济蟒,济源人民依靠不畏艰难险阻、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传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济源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愚公儿女的责任。杜丹表示,今后,她将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的历史渊源和时代内涵,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将愚公移山精神走进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堂,做精神的宣传员,让更多的领导干部从中受益,争当新时期的“愚公”。
“济源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这种精神”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心潮澎湃;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奋发图强。“重温济源这段历史,我数次哽咽,感动于老一辈济源人用心血铸就的引沁济蟒工程,感动于他们乐于奉献、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感动于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市环保局局长赵金刚认真阅读了每一篇报道,深受触动。他表示,济源当前正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样需要将这种精神运用到环保工作中去,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对环保工作的要求,持续开展一系列道路扬尘、建筑渣土、工程施工、露天烧烤、焚烧垃圾等专项治理工作,让蓝天白云永驻美丽济源。
读书看报是思礼镇党委书记成铖多年养成的一种习惯。即便工作再忙,他也要翻阅当天的《济源日报》。“这7篇报道写得很精彩、很感人,写出了济源人不怕阻力、不畏艰险,敢想敢干、坚韧不拔,矢志不渝、久久为功的精神,读后令人热血沸腾。”成铖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思礼镇党委和党员干部更需要弘扬这种精神,带领辖区3.1万名群众不忘初心、敢为人先,凝神聚力、攻坚克难,谋划思礼循环经济产业园,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园一带一区”建设,坚定不移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工业旅游强镇。
看完这些报道,沁园街道党政办主任陈新磊对参与引沁济蟒工程建设的上万名济源老一辈人肃然起敬。“引沁济蟒工程系列报道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体现,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目前,济源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这种精神。”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英雄为榜样,把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像他们一样栉风沐雨、叩石垦壤,多干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