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南麓的植树英雄

2016年12月21日00:00

来源:焦作日报

赵胡兰老人经常会上山转一转,看看树苗的长势。 本报记者 王正义 摄

  本报记者 张 冬

  25年前,面对条件恶劣、栽树艰辛、苗木枯死等种种挫折,这位花甲老人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选择独自开垦荒岭。

  25年间,这位倔强的老人,用锄头艰难地挖坑,刨动着一石一砾,满山的石头见证着这一切。

  25年后,原本杂草丛生的石头山变成了错落有致的梯田,近3万棵树苗在这里扎根、生长。

  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庙前村村民赵胡兰老人,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的愚公精神。

  二十五年心系山林

  12月7日,吃罢早饭,赵胡兰老人拄着拐棍、拿着小马扎就上山了。他今年86岁,这条上山的路已经走了25年。

  走在蜿蜒的山间小道上,四周都是挺拔的树木。来到半山腰,他撑开马扎坐了下来。冬季正是清除杂草的时节,他弯下腰,颤颤巍巍地用双手拔着树边干枯的杂草。没多久,他额头上就沁出薄薄的一层汗珠,汗珠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闪亮。

  “爹,休息一下吧,剩下的活儿我来干。”他的二儿子赵占青在一旁提醒。

  庙前村村北的这片山地原是杂草丛生、乱石遍野的荒岭,赵胡兰的家就住在山下。1991年,他在山上种下了第一棵树苗,垦荒、栽树、护林……25年过去了,如今,他开拓的荒山已有300余亩。放眼四望,白蜡、侧柏、柿树、杏树挺拔直立,林间地里花椒树、石榴树迎风摇曳。万物凋敝,唯有火红的柿子灯笼般挂在枝头,煞是好看,不时有鸟儿前来觅食,透出一丝丝生机。

  “当年种下的白蜡树苗只比手指粗一些,现在已经长到碗口那么粗了。”赵胡兰站在白蜡树下,用手抚摸着粗壮的树干,深情地说,“植物也是有感情的,你对它好,它就会回报你。”

  勤劳双手打扮荒山

  时间回到25年前。这个山坡是另外一番景象:土壤匮乏、杂草丛生,地表到处都是石头。只有400多口人的庙前村就在山脚下,村民们除了种植庄稼外,仅在山脚下的几块田地里种些青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们原本指望着大山能给他们带来福祉,可面对眼前这座杂草丛生、乱石成堆、满目疮痍的荒山,提不起任何兴趣。

  赵胡兰心里却另有想法——“山上荒着怪可惜的,不如种点儿树,有个收成也好。”他有5个儿子,一家人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生活压力很大。年过六旬的他决定向荒山要收成。

  说着容易,干起来着实不易。太行山岩石结构复杂,山体土壤匮乏,且土层中夹杂有白矸石等多种石料。要想在原始山体上植树,首先要将地表的石头清理干净。石头那么多,怎么清理?赵胡兰买来锄头和洋镐,用传统的农具一点点把乱石挖出来,尽量多地露出土壤。

  不久就遇到了难题。开山修路时,一块巨石横亘在山上,赵胡兰一钎一钎地凿,一点一点地挖,用了好多天才将这块“巨无霸”凿成了一块块碎石。

  这是一幕怎样的场景啊!一位花甲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山上开荒种树,竟然坚持了25年!

  当时,很多村民热衷于开山取石,因为赚钱容易见效快,在山上开荒种树这种“傻事儿”没人愿意干,可赵胡兰就是有一股子倔劲儿——既然选择了在山上种树,就非种成功不可。

  山上没有井,每种下一棵树苗,只能下山到村里的蓄水池挑水。一根扁担挑两桶水,浇一棵树苗正好。他每天在山上山下往返几十趟挑水,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只为了让树苗“喝饱”。

  付出未心就有回报。第二年春天,赵胡兰发现种下的苹果树死了大半。村里的人都说他傻,劝他有这把子力气还不如去开山采石赚钱。赵胡兰心有不甘,为什么树木不成活?看着枯死的树苗,他猜想出了原因:一定是缺水!

  为此,他没少费心思——将开山挖出的石头垒成石堤,把可用于植树的土壤堆积起来,使原来呈斜坡状的山体,变成了一层一层的梯田。这样改造带来的好处就是下雨时,山顶流下来的水可以充分润泽土壤。

  在半山腰,他还用泥土和石头垒了一个蓄水池,雨水丰沛的时节,蓄水池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随着梯田成了规模,蜿蜒的山间小道愣是被赵胡兰用脚踩出了一条路。树苗在这贫瘠的山地上一天天成长起来,柏树长歪了,他用铁链把树扶正;果树生虫了,他买来农药喷洒。

  几年后的秋天,赵胡兰欣喜地看到沉甸甸的苹果挂满了枝头。他把卖苹果的钱一部分用来改善家里的生活,另一部分用来继续植树造林。

  “生活逐渐富裕了,我们兄弟几个也都结婚生子了。按理说,果树有了收成,俺爹当初的愿望也达到了,他也该颐养天年了,可他仍然坚持每天上山植树,雷打不动。”赵占青说。

  赵占青哪里知道父亲的心哟——看着荒山逐渐变绿,他的老父亲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无法割舍。

  父子接力 满目生机

  赵胡兰从马扎上站起来,拄着拐棍沿着石堤向山林深处走去。山林深处,他的二儿媳妇正热火朝天地拿着铁锹松土,翻出来的深红色土壤在她的身边蔓延开来。

  “俺爹现在年龄大了,重体力活干不动了,俺兄弟几个接了他的班儿,忙活着山上这些树,可他每天都会上山来转转,看到树旁的杂草或树上待修剪的树枝,还是忍不住自己动手处理。家人不放心他一个人,就陪他一起上山。”赵占青说。

  “我是看着这些树一点一点长起来的,离不开也放不下,我要一直守到不能动的那一天。”赵胡兰说。

  2009年,庙前村响应国家政策,实行退耕还林。原本山坡下种植庄稼的田地,开始种上了核桃等果树,村民们对赵胡兰的看法也从不理解到佩服,开始积极开垦荒山。如今,庙前村村北的山坡上已经全部种上了树。

  “以前这里是荒山,偶尔能看到有村民放羊。如今,在赵胡兰的带动下,村民们争着开荒,昔日荒山变成了满目苍翠,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核桃树、杏树、苹果树等不仅让山上有了绿色,还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现在,庙前村处处充满着生机。”庙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才有颇有感触地说。

  今年,山上柿子大获丰收,赵胡兰看着一树树的“红灯笼”,高兴之余也不免为柿子的销路着急。

  “现在山上瓜果年年丰收,尤其是今年,至今还有三四千公斤柿子挂在树上,来不及采摘。我今后准备投资一个加工柿饼的机器,将没有销出去的柿子加工成柿饼。”赵占青说,“现在山上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栽树也更容易活了,不过还是缺水。市、区有关部门领导到山上来看过,估摸着要在山上打一眼井,等到那时,柿树、花椒树、石榴树就能更好地生长了,还能在这里种植油本植物,山上就会更美了。”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