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融合,如何走好融合“全盘棋”

2016年12月23日00:00

来源:新乡日报

  一幅画卷,跃下纸笔,铺展在牧野大地。

  一种力量,穿越黄河,迸发在南北两岸。

  让中原更加出彩,郑新融合当加快步伐。

  从生机盎然的沿黄经济带,到百舸争流的大东区,再到山水壮美的南太行,新乡正以全新的姿态深度融入大郑州,分担着组合型大都市地区的独特功能。

  “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郑新融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创造性活动,唯有激发“总的合力”,方能得之全盘、利之长远。

  (一)

  思想决定了行动的方向。

  走好融合“全盘棋”,必先观大势、定方位、明方向。

  听闻采访郑新融合话题,耿明斋推掉活动,专门等待记者采访。“我建议,把郑新融合放在大郑州都市区中来谋划、来研究。”话题一开始,这位郑汴一体化的倡议者就给出这样的高度。

  话题宕开,从定位到分工,从规划到抓手,就郑新融合,耿明斋娓娓道来。他这样表述新乡的地位:无论是作为中原城市群增长板块,还是郑汴洛都市带的北部延伸;无论是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地区的重要功能区,还是丝路经济带的辐射区,新乡作为郑州半小时核心圈的重要圈层,在中原城市群中心带动战略中,都将发

  挥支撑作用。

  纵观全球城市群,城市群并非单个中心,可以是两个甚至多个中心,一个中心是高端功能,商业的、行政的、交通枢纽的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另一个是次中心,则担负产业功能、教育功能、居住功能、休闲功能。

  两城融合,新乡要扮演什么角色?要从全局上看问题,不要从新乡这个层面看。在功能定位上,分担郑州功能,要差异化发展,即便同一个行业,也应该是不同的产业链条,以华兰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新乡全球第一,适合航空港运输。对郑州航空港来说,新乡是支撑、是补充,也是分流。

  新乡要做郑州大交通体系的北枢纽,也是补充、分流。在产业方面,新乡可以为郑州拓展空间,郑州的服务业是大头,新乡可在先进制造业中心上做文章。

  区域经济专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荣增教授同样注意到,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有个症结,叫“长期弱核牵引”,即核心带动力有限、辐射有限,形成不了凝聚力。因此,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郑州发展,力求扩大城市规模,拉大框架,提升竞争力。

  理论的总结,在现实中得以实验。

  新乡沿黄经济带涵盖平原示范区、原阳县、新乡县、封丘县、获嘉县亢村镇。在耿明斋看来,这一地带做郑州的外围空间有着天然优势,但沿黄经济带功能单一、

  吸引力不足,要担负产业承接功能,做全产业链,新乡要抓住此机遇,打破行政壁垒,进行一体化规划。

  在专家看来,郑州和新乡的融合度还不够,这是因为双方有着各自的战略选择:在产业发展上,都在加快速度,都在追求高科技、高成长性行业,而在这方面郑州更有优势。新乡在融入大郑州的同时,郑州周边其他城市也在主动寻求融合机会,这给郑州增加了更多选择空间。

  可喜的是,新乡与郑州、洛阳,同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新乡作为全国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新乡与郑州周边城市相比先行一步,机遇更好。

  审视自身,短板犹在。

  作为交通先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郑新两地还不能达到深度互融互通。比如平原示范区,虽然成功吸引了郑州人前来投资置业,但基础设施、金融服务、通信服务等还相对滞后;沿黄经济带有着巨大的体量空间,但其产业还缺少统一规划,多处于自由、自发、自我发展状态;南太行的资源整合进入深度阶段,但在管理体制、精品项目和整合营销上还有一定差距;大东区在引发广泛共识的同时,多项工作尚处于谋划、磨合和探索阶段。

  找准定位,一体化规划,避免碎片化,既分工明确又协同作战,将有利于郑新融合向纵深推进。

  “郑新融合,这是河南大局发

  展的需要,要形成全省‘一盘棋’,形成合力,互惠互利。”省社科院院长张占仓研究员对郑新融合有着同样的解读。

  (二)

  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既要顶层设计,渐次展开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又要积极实践,先行先试。

  融合的抓手是什么,怎样融合才能加快速度?

  河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发曾教授认为:“融合就是对接,这个对接是深度的对接、全面的对接。”

  他注意到,在郑汴一体化进程中,曾有许多壁垒。比如,郑开城际公交,到底归开封管,还是归郑州管,一度僵持。归谁管的问题背后,就是利益问题,这需要对制度进行改造。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无一不以交通一体化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制度变革,郑州、开封的金融一体化、通信一体化一拖多年,利益的平衡问题,考验着更高层面的智慧和眼界。

  现实的瓶颈就在眼前:107复线的收费问题,直接影响着黄河两岸企业的无障碍物流,单就平原示范区的金水电缆厂,一个月就多出20多万元的物流费;对通信技术有特殊要求的信息产业,由于通信设施落后,正遭遇着发展瓶颈。

  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王发曾的研究,或可为郑新两

  城深度对接、全面对接找到落脚点:

  ——思想对接要有共识。剃头挑子一头热,会贻误发展时机。郑新融合是中原城市群建设、郑州大都市地区发展的产物,需要郑州和新乡在政府层面达成共识,这是全省乃至全国大布局的需求,是机遇更是必需。

  ——空间对接是基础。一河之隔,新乡对郑州北部都市区有着足够吸引力,现代交通越发达,黄河的天然屏障越来越弱化,特别是平原示范区,更是郑新融合的桥头堡、支撑点。

  ——基础设施对接是前提。有了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的畅通,有通信、环境设施、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全面对接,才能实现各要素的快速流动,从而保障产业对接的顺利推进。

  ——产业体系是关键。对两城来说,产业结构要错位、产业集聚区要错位、产业链也要错位,从而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为支撑。

  ——市场体系对接是要求。郑汴一体化的实践,给郑新融合积累了经验,又提供了思考,那就是在产业对接之外,金融、人力、土地、商品市场、市场环境,都应是融合应有之义。

  (下转第二版)

  总策划:杨军 张牧童

  协 调:张蔚寰 王高峰

  采 写:刘军旗 翟京元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