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洒边疆

2017年01月27日00:00

来源:周口日报

  ——记市中心医院援疆医生刘照树

  记者 吴继峰

  到边疆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刘照树没有说出过这样的豪言壮语,但他是这样做的。他以实际行动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一位年轻医务工作者的炽热情怀。

  2014年,作为市中心医院骨外科专家,刘照树被组织上选派加入河南省第八批援疆医疗工作队,进入哈密地区伊吾县人民医院工作。3年来,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成为当地群众和医院同事心目中的好医生。

  (一)

  初入新疆,刘照树就曾暗下决心: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为当地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身处异乡,人地两生,刘照树感到了孤寂。夜深人静之时,他想家了,想念家乡的亲人,整夜整夜地失眠。热情好客的医院同事给予他很多帮助和鼓励,淳朴善良的维族群众寄予他很多信任和期盼。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刘照树努力调整自己,很快克服了困难,适应了环境,融入医院紧张的工作中。

  (二)

  2015年夏天的一天,刘照树下乡义诊回来,刚端起饭碗,就接到急诊科打来的电话,医院来了一名严重外伤患者,需要他紧急处理,刘照树放下饭碗立即赶赴医院。

  受伤的是一名来自山东的农民工,在施工过程中左下肢不慎被水泥板砸伤,鲜血直流。刘照树赶紧给患者进行清创缝合,然后安排拍片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膝关节和踝关节多处骨折。关节内骨折必须做手术,而且对手术技术要求很高,县医院手术室内没有C臂透视机,术中无法透视,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按照以往惯例,这样的患者要转送到哈密地区医院做手术。伊吾县城距哈密近200公里,山路崎岖难行,转诊面临着很多风险。看着农民工兄弟痛苦的表情,刘照树决定克服困难,立即为患者做手术。在科主任和医院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刘照树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手术如期进行,并获得圆满成功,半个月的时间患者就拄拐下床行走了。出院时,这位农民工兄弟紧紧握住刘照树的手说:“刘医生,是你救了我,让我重新站起来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

  还有一次,急诊科来了一位76岁的维族老大爷。老大爷割草时镰刀割断了股四头肌腱,大腿血流不止。情况紧急,刘照树赶紧将患者推进手术室,准备进行急诊手术。然而,患者躺到手术台上后,突然胸闷不适,心电监护仪显示血压180/130mmHg,心率120/分,冠心病发作了。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病人都是在应急处理后转送上级医院。刘照树没有慌乱,没有推托,而是针对病情冷静应对。在为维族大爷进行包扎止血的同时,他用降压药物和硝酸甘油稳定血压,通过维族护士翻译了解患者病史。约半小时后,患者胸闷症状缓解,生命体征稳定。医院没有麻醉师,刘照树征得患者同意,在局部麻醉下开展手术。经过手术,维族大爷恢复良好,一周之后就能下床活动了。出院时,维族老大爷不停地向刘照树竖起大拇指。

  伊吾县地理位置偏僻,医疗条件落后,看病难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外科病人,病情比较急,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就会有生命危险。援疆期间,刘照树的手机一直保持24小时畅通,不管白天还是夜里,随叫随到,时刻准备着给予病人及时救治。

  (三)

  伊吾县人民医院规模不大,只有急诊科和一个综合病房,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造成当地群众看病难的主要原因。

  援疆医生在这工作两三年,最终还是要离开。只有把技术留下来,把人才培养起来,才能给边疆群众留下一群永不离开的好医生。作为一名骨科医生,刘照树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订了骨外科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医院年轻医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够的问题,他向院领导建议,把每周四下午定为院内业务学习时间,耐心向年轻医生讲解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让大家收获颇丰。当年轻医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刘照树又进行教学查房,遇到典型病例时,不管多忙,他都要组织大家对病例讨论学习,讲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如何诊断、如何处理、注意事项等。

  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临床带教方式,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半年的培训,大家已经掌握了临床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方法。一年多前,巨姗姗、刘涛等年轻医生面对病情复杂的患者,往往不知所措、不敢下手。在刘照树的精心指导下,现在他们都已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骨外科骨干医生了。

  援疆期间,刘照树帮助伊吾县人民医院开展了第一例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对各种骨折脱位病人进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克氏针术,共完成各类手术100余例,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痛苦。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实际行动。刘照树坚定地走在援疆之路上,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医术播撒大爱,造福广大患者。这段宝贵的援疆经历,使刘照树逐渐了解新疆、爱上新疆,也让他收获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援疆情和一份美好的回忆!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