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俺不能掉队

2017年02月02日00:00

来源:周口日报

  肖飞 黄海涛

  鸡年春节,沈丘县卞路口乡南郭庄村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景象。日上三竿时,村民张中良家大门两侧的春联字字烫金,特别是横批上的4个大字——“勤劳致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俺上《人民日报》了,做梦也想不到啊!老伴,拿报纸来看!”有亲戚朋友来串门,老张总想“炫”一下。靠养羊,老张今年彻底翻身了,《人民日报》里写着他的“脱贫经”。

  张中良今年53岁,年轻时干过建筑工,没挣着钱还落下了腿病,逢阴天下雨就隐隐作痛,干不了重活还得常年吃药。老伴王巧云2014年患上了冠心病,在郑州做了两次心脏搭桥手术,花费近15万元,也得常年吃药。一个“病”字算是把这个家拖垮了。

  南郭庄是国家级贫困村,现有贫困户115户、269人,张中良曾经是其中之一。因为找不到挣钱门路,一些好劳力外出打工,大部分村民以种粮为生。农闲没事干,大伙儿经常聚到一块打牌玩麻将,东家长西家短,常为一点儿小事闹到村委会。

  2015年,经组织选派,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处副处长马永华到南郭庄任驻村第一书记。村里这个“穷坎”怎么过?马永华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其彬。马永华问得直接,张其彬答得实在。

  问:南郭庄为什么一直穷?

  答:没资源、没产业、没挣钱门路。

  问:怎么不找挣钱门路?

  答:不好找,穷惯了,也懒得找。

  问:要是找到挣钱门路大伙干不干?

  答:干!能挣着钱谁不干!

  俩人一问一答句句戳到了“穷根”上,村民们不断议论、反思……

  “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脑袋。物质上扶贫,关键是产业;精神上扶贫,关键是扶志。只有两者结合、标本兼治才能摘掉穷帽子、挖掉穷根子。”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说。

  2015年5月,马永华和河南农大专家赵勇及部分村民代表一道参观了郑州现代种植基地,引导村民先从“脑袋”上脱贫,张中良也在其中。随后,省政府研究发展中心在南郭庄村的定点帮扶项目——俊敏莲藕种植基地壮大规模,吸纳当地28名贫困户就业增收;有部分贫困户着手建温室大棚,在政府引导下自主创业;还有部分贫困户摸索林下散养土鸡,发展有机养殖……一个个产业在村里落地开花,一个个贫困户靠勤劳开始脱贫,张中良坐不住了。

  “在脱贫路上俺不能掉队啊!”老张说话像上紧了的发条,“过去贫困户想发展产业,没技术、没路子、更没钱。现在不一样了,想种菜的,建大棚,政府有补贴;想搞养殖的,建羊圈,政府帮贷款……有人帮,俺咋不干哩?”

  说干就干!张中良过去喂过羊,有养殖经验,就是缺资金。县里推出的有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张中良申请了5万元,当年就建起了标准化羊舍。又从扶贫办免费领到8只带羔母羊,到年底,母羊产下16只羊羔,他卖掉公羊,留下母羊,扩大生产。

  村周围河滩草茂水好,老张的湖羊个个膘肥体壮。老张没事时就掰着手指头跟老伴算账:“2016年年底,30多只湖羊产下76只羊羔,卖了近5万元,刨去成本,净赚2.8万元。等过了春节,咱再把羊舍扩大一倍,养羊100只,这样一年卖羊羔就能收入8万元以上。”

  “村里修了水泥路,装上了路灯,修建了垃圾处理池……儿子、儿媳在镇上的车间干活,一年能挣3万元。新政策看病报销比例高了,家里进项也多了,苦日子总算熬过去了!”说到这儿,张中良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阳光洒满院落,新年的鞭炮声越来越响亮,顺着通村水泥路,在南郭庄村口有一幅标语分外醒目——“向贫困宣战,向幸福出发”。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