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贫困帽子 抖起致富精神

2017年02月15日00:00

来源:周口日报

  走进市区餐馆或地摊,很多人喜欢点的一道菜就是“清炒芦笋”。青色的外衣,洁白的菜心,一看就能给人以食欲。而这道菜的原料说不定就是川汇区城北办事处邵寨村邵艳东提供的。

  城北办事处邵寨村是川汇区三个贫困村之一。前年,得益于帮扶工作队的支持,邵艳东重拾过去种植芦笋的技术,第二年每亩收益就达到了8000多元,并带领其他三户群众开始了芦笋规模种植。

  在川汇区,像邵寨村一样的贫困村有三个,共549户、2165人,加上其他非贫困村的人口,共630户、2355人。为了让这部分群众早日脱贫,川汇区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把握重点、打造亮点,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三年共脱贫1034户、4087人,实现了在全市率先脱贫的目标任务。

  责任扛在肩,不脱贫誓不休。区委、区政府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专职常委具体抓、抓具体,并多次召开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全区动员大会,制定政策,出台意见,研判措施。各办事处成立脱贫攻坚办公室,全员上阵,全力以赴,把各项脱贫措施负责落实到位。区直62家单位、549名干部与贫困群众结成亲戚,时刻把群众冷暖记在心上,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扶贫微信群215名成员在群上交流扶贫经验,展示扶贫成果,寻求各种支援。脱贫攻坚让干部接上了地气,沾上了泥土,得到了锻炼,凝聚了强大力量。

  识别求精准,定贫困过筛子。该区对照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办法,多次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的方法,逐村、逐户、逐人“过筛子”,全面掌握贫困对象家庭组成、收入开支、能力素质、务工需求及实际困难。经过“四议两公开”,确定3个贫困村贫困户549户、2165人,17个非贫困村识别贫困户81户、190人,共630户、2355人,并同步建立“一户一档”,集中将识别结果录入贫困户建档立卡系统。

  产业助脱贫,干什么你选择。该区结合不同村庄、不同对象的情况和特点,通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利用近郊优势,开展土地流转,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吸引农民入股,先后建成了兴家苗圃、春生园林、地葡园等10多个生态园, 每年每亩土地流转收入1500元,月务工收入2000元以上;发展纯手工业项目,建成3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设立了手工技能培训点,免费对贫困户进行手工织帽、罩衣、佛珠、艾香等小手工产品手工技能培训,带动91户贫困户、408人脱贫致富;依托种植养殖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良种培育、鸭猪羊养殖等,仅城北办事处朱楼行政村就发展蔬菜大棚50多个,棚均收益1万多元;加快高新区、华耀城商贸物流园区、汽车贸易园区建设,帮助300多名劳动能力强的贫困群众进入园区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实招出实效,你想的我在做。实施保险扶贫。区财政出资40多万元为三个贫困村的全部人口、17个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购买了意外身故、意外医疗等医疗保险,实现贫困村人口全覆盖,确保贫困户脱贫路上零风险。实施适时扶贫。各帮扶单位为贫困户送去慰问金及生产生活用品价值70多万元,23家单位出资30多万元用于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转移就业51人,为36户贫困户送去了农业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图书。 (下转第二版)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