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引路人 ——杞县苏木乡邹寨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海涛

2017年04月12日00:0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要不是李书记帮俺,俺家这3000斤红萝卜就卖不出去了!”杞县苏木乡邹寨村贫困户边加仁逢人便说驻村第一书记李海涛帮他卖萝卜的故事。“海涛不仅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消息,向自己的朋友、同事推销俺的萝卜,还联系了县城里的杞县高中、县直中学、城关高中、大同中学的学生食堂,以稍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了这3000斤红萝卜,帮我们家解决了大难题。”
      去年9月份,李海涛从杞县财政局来到苏木乡邹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上任以后,每天穿梭在全村东西两条主干道,南北三条大街,24个胡同及田间地头,走遍了全村15年10月建档立卡的81户贫困家庭和部分非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急群众所急、盼群众所盼、想群众所想,在有困难群众的地方出现,在群众有困难的时间出现。“去年年底一天夜里,我维持生计的电动三轮车和里面的货物在家中被盗,当时就懵了,心想这日子还怎么过呀,这可是我唯一的收入来源,没想到,海涛听说后当月就和驻村工作队凑了3800块钱买了一俩新电三轮送到俺家了。”66岁的孤寡老人邹文彬提起李海涛买三轮车帮助自己解决生计的事情就眼含热泪,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邹寨村全村214户家庭,686口人,贫困人口60户、199人。大多数村民以种植小麦、大蒜、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收入,生活并不富裕。李海涛来到这里之后,抓住全县脱贫攻坚这一机遇,充分享用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动员全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强力推进种养结构调整,因人因户施策,分别设计制定有效脱贫项目和帮扶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邹寨村历来有种植大蒜的习惯,李海涛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大力发展优质大蒜种植,采取大蒜——花生、大蒜——玉米——菜花、大蒜——香菜高效种植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引导60户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种植360亩,达到农业增效贫困户增收的目的。
       “俺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农副产品运输通道不畅,导致农副产品无法进行深加工,商业前景不乐观,阻碍着我村经济发展。李海涛书记利用自身优势,借助黄开项目拟打通一条从我村到S325道路,建设一个糖蒜加工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对大蒜进行深加工,争取项目资金,让村中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既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增收问题,又能拉长村里的产业链条。”邹寨村党支部书记边加涛对李海涛关于邹寨村发展企业、农产品深加工的规划十分认同,并表示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一定会全力支持,积极配合。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确保精神脱贫。李海涛在抓经济发展、物质脱贫的同时,不忘精神建设、精神脱贫,他充分利用村内两个板面,向群众普及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宣传党的政策及正能量的知识,提高科技种植,节约成本的同时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李海涛还积极协调剧团、剧院到村里演出,邀请专业老师指导村内的广场舞爱好者,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做到娱乐有人群,娱乐有方式。李海涛还打算在2017年上半年建成占地3.2亩的文化中心广场,成立舞蹈队、腰鼓队,聘请专业老师指导,确保群众娱乐有人群、娱乐有场所、娱乐有方式、娱乐有效果。
      李海涛在走家串户,察看村情过程中发现村后和村内还有40多亩荒地,眼下,李海涛又打起了村里40多亩荒地的“主意”。 “我准备带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充分利用村后和村内的40多亩荒地、荒坑,荒地种植果树,荒坑种莲耦、养鱼,吸引县城周边和外地人到邹寨,春天赏花,秋天摘果,休闲娱乐,享受生活,饿了就到农家乐,地锅饼、手工馍、家家都能做。农户既增加收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也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同时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说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李海涛胸有有丘壑。
      自驻村以来,李海涛协调发放30万元农资到贫困户家庭、送患病老人去医院、协调解决减免十余名贫困家庭高中生学费问题、帮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干农活…… 提起李海涛,邹寨村男女老少无人不识、无人不知,个个赞不绝口。在他的带领下,邹寨村贫困人口已经脱贫34户、122人。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任重而道远,李海涛深知自己的工作做的还远远不够,他时刻都在考虑今后该怎么为村里办实事。(董伦峰  叶中琳)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