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一81岁村支书驰聘在脱贫攻坚一线

2017年07月10日00:00

来源:大河网

  卢氏一81岁村支书驰聘在脱贫攻坚一线

  81岁的老支书(最右边站立者)在修桥工地干活

   卢氏一81岁村支书驰聘在脱贫攻坚一线

  冯从宾(左)接受采访

   大河网讯62年前,他当起了最基层的干部。62年来,他发扬吃苦在前的“孺子牛”精神,为基层干部竖起一面旗帜。每天,他都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他说:“这叫接地气”。只要是脱贫攻坚的一线,他的身影就第一时间出现。他,就是卢氏县横涧乡韩家村党支部书记冯从宾。

  只要不卸任,就得往前冲

  “天气预报说今下午有大雨,大家再加把劲把管道放好!”7月6日中午,在村中修桥的现场,一位老人挽起裤管,一遍一遍地指挥着前来帮助施工的乡亲们。雨中,他不停地走下两米深的涵洞,身上被淋湿透了。

  这位老人就是冯从宾。这次连阴雨中,韩家山的拓宽公路路基和桥梁涵洞没有受损。负责施工的县通运输局干部说,这多亏了老支书及时组织群众来帮忙。

  老人中等个子,头发花白,虽然年过耄耋,但精神矍铄,声如洪钟。在这里,大家习惯叫他“老支书”。

  1955年,冯从宾中学毕业后在村小学当老师。因为他为人忠厚,深受大家信任。村里三个组20多名群众联名要求他回村任记工员。这一干,从记工员到村文书、村支书,就再也停不下来。2008年,乡里敬老院选院长,他被推选为院长。但是不论是村里群众,还是乡党委政府领导都附加了一个条件,村支书不能丢。本可清闲些,但面对党和群众的需要,他又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个重担。

  “一开始家人都反对,觉得都已经是古稀老人了,还双职。我就召集儿女和亲属代表做他们工作。”冯从宾说,“作为一名党员,趁自己干得动时,多为公家做点事。”

  在敬老院当了8年院长,年年受到市县表彰;村里工作也年年走在前列,受到县乡的表彰。去年年初,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力辞了敬老院院长,回到村里当起了专职“老支书”。

  周边村的“告状”让老支书声名鹊起

  “1400多人的村不给修桥,400多人的却能修桥。领导要把一碗水端平!”去年9月,邻村干部到乡政府找到主要领导“告状”。

  韩家山村有一半村民和大干村同在青山河东侧。以往由于没有桥,群众出行受阻,还有3名群众被洪水卷走。没想到,乡领导听完“告状”后却笑了。“韩家山修桥是‘老支书’自己在市里和县里跑的,没有要乡里一分钱,也没有花村里一分钱。你们要自己跑,我们也没意见呀!”

  冯从宾历来敏于行,讷于言。一告状,他的名声出来了。去年村里修了5条路,修建一个卫星发射塔,一个卫生室,都是他自己到市、县有关单位跑的。

  韩家村位于熊耳山深处,近800名群众分散在30多个层峦的深处。要脱贫攻坚,必须有内动力。“老支书”就每天骑着摩托车,到县里、市里有关部门跑。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一位领导上班时,发现有个老人家站在他办公室门口等。本以为是上访的,就让办公室人员给带到科室。谁知,10分钟后,办公室主任又给带到他办公室。当他了解到这位80岁的村支书一大早骑着摩托车到县城,一问修桥的年计划已经上报到市里,他又搭一辆私家车赶来。这位局领导说:“你比我父亲还大7岁,一个人跑来跑去不安全,以后不要跑了,你村的桥我给追加到计划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支书”就这样顺利地跑下来一个个项目。骑摩托车自己加油,没有让集体报一次;买烟都是自己掏腰包。这些年间,“老支书“骑报废了四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行程超过50万公里,从没让集体给报过一分钱费用。

  好刚要用在刀刃上

  当地的老百姓都说,“老支书”是个“闲不住”的人。这些年,他到底替群众办了多少件事,韩家山的群众也数不过来。硬化道路、安装有线电视、修通村组公路、架设人行便桥、开凿水渠、修建耕作道、扶贫助学……

  “项目跑回来只是第一步,要把钱用到刀刃上。”冯从宾说。

  因为韩家山地处后山,修路架桥要从其他村经过,占地、放树、迁坟等都要激发矛盾。今年元旦刚过,一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骑着摩托赶到邻村。原来前一天下午,邻村一村民因跟施工方一言不合,就因一棵原来没有评估的杨树较上劲,施工被迫暂停。而当天“老支书”去三门峡办事,回来时已经很晚了。

  他赶到邻村这户人家院里时,刚喊了句:“有人在家吗?”门就开了,原来这户人家也生气的一夜没睡好。但他看到老支书递上来的烟时,气顿时消了。笑着说:“你‘老支书’既然能到我门上来,我啥也不说了。砍树吧,随便说价钱,不给钱也让放树。”

  由于“老支书“始终坚守在一线,各项施工都异常顺利,再也没有出现一起纠纷。施工中也没有发生过一起事故,连擦伤都没有过。

  村民都住上砖房,他还“冬暖夏凉里”

  “冬暖夏凉里”是当地人对住土坯房的戏称。这些年间,韩家山每一户人家都住上砖房,不少还到县城里购房,但冯从宾仍住在60年代建的土房子里。

  为了让群众更快走上富裕的快车道,冯从宾还很“前卫”地领着乡亲们搞起了乡村生态农业产业,栽种了13000颗核桃、成片的连翘和金银花。从选购秧苗到投入栽种,再到田间管护,他都是边学边带,边带边学。为此,他没少看农业技术类的书和资料。

  在“老支书”的带动下,韩家山的人均年纯收入这些年间增加了几倍,比周边村和县城周边一些村更呈现勃勃生机。(杨少纯)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