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渑池洪阳镇柳庄

2017年07月12日00:00

来源:大河网

三门峡渑池洪阳镇柳庄2017“河南最美乡村”申报材料

柳庄6

一、基本情况

洪阳镇位于渑池最东部,距县城25公里,国土面积67km2,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21000余人。柳庄村位于洪阳镇最北部,距镇区8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共421户,1500余人。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成立了柳庄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投资20余万元专门聘请河南科技大学专家编制了《柳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和《柳庄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将投资3亿元打造集林果业种植、林下养殖、产品加工、冷链储运、休闲采摘、农家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9000 亩果园、200 亩高效蔬菜基地、500亩优质食用菌基地、1000亩生态养殖基地、150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区,实现年增产值2亿元以上。二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依托示范园区,鼓励周边农户发展蔬菜大棚、大樱桃、烟叶等产业,带动农民致富。2015年蔬菜大棚种植农户每棚收入达18000元以上,园区务工人员人均增收2000元,有效实现农民增收。

三、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2013年11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凭借洪阳镇柳庄村独特自然条件,成功申报三门峡市首批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建设、供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沿河景观改造、村内绿化亮化、文化娱乐设施等五大类建设项目,总投资1200余万元,完成中心村及田间道路硬化、4500米污水管网铺设、村内绿化、畛河治理;村内建成两个文化活动广场、一座文化活动中心,2014年底通过省厅验收。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做大产业规模。果树进入盛果期后,将完成冷链物流配送建设,园区经济效益初步凸显;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引领群众发展集吃、住、玩于一体“农家乐”,合理发展生态旅游,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


柳庄9

柳庄村: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

“当了半辈子农民,还没有这么舒坦过。”河南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贫困户武灿子算起了去年收入账,还是乐呵呵的:“家有5口人,去年务工加分红,收入近26900元,一年就脱贫了。”种地收租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是渑池县精准扶贫打出的“组合拳”。在柳庄村,像武灿子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享受到精准扶贫:对所有贫困户,整合项目资金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实行保底分红,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实施就业帮扶,实现脱贫致富。

能人返乡带动老乡

“眼前乱石滩,四周是荒山;一条羊肠道,通往山外边;每逢雨季来,心惊又胆战;姑娘往外嫁,小伙娶妻难,十里八乡成笑谈。”这句顺口溜道出了柳庄村村民当年多少的无奈……

柳庄村全村呈“河谷川地—丘陵缓坡—浅山高地”三级阶梯状分布,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17%。不比不知道。柳庄村党支部委员岳富寿回忆,前几年户均收入不过5000元,人均就更少。而现在,人均收入5000多块,超出过去人均收入水平一倍。

为啥?因地制宜产业兴,脱贫离不开带头人。“有没有能人带头,结果大不一样。”岳富寿很感慨。

山里人如何脱贫?一直是柳庄村的愁心事。能否让能人返乡,带动大家脱贫致富?

找能人、请能人,乡村干部走村串户调查摸底,摸清贫困村有多少大小能人。能人武安伟,在外打拼20多年,有实力、有经验,村里决定把他请回来。

2011年,面对村委换届选举中几乎全票当选的结果,武安伟无法拒绝家乡的热情和期盼,毅然回村当起了村委会主任。

“路不通,什么产业都上不了,再这么下去,大伙儿非困死在这片山坡上!”武安伟带领群众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奋战,一条宽6米、长约11公里,总投资500多万元的出村水泥路终于修成了。

“以前这还是条土路,崎岖不平,路不宽,刚够一辆机动三轮车通过。村民到镇里办事,要花上近一晌时间。”岳富寿说。出路、出路,出得去就有路。还是那10个自然村,还是那421户,还是那1568人,还是那3500亩的耕地,还是那8800亩的荒山坡,柳庄村发展的活力却今非昔比。


柳庄7

荒山变成花果山

“过去村里没啥产业,除了种地还是种地。”村民裴菊子告诉记者,小麦收成不高,人均亩把儿地,每亩纯收入四五百元,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最盛那会儿,村里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在外打工,撂荒的田地多达几百亩。”目前已经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武安伟告诉记者,荒着不种太可惜,辛苦种一年又没有收益,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鸡肋”。

抬头是山坡,低头也是山坡,放眼望去难觅大块平地。2013年,武安伟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改善村居环境的同时,开始谋划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拔穷根,靠产业。选择什么产业?柳庄村人想尽了办法。

最后,解决之道还是落在了荒山上。岳家坡自然村背后有一座荒山,山顶岩石裸露,山坡沟壑纵横。

要栽就栽摇钱树,要种就种经济林。“这里的海拔高度和土壤环境,很适合种植核桃树、石榴树、柿子树。”经多方调研论证,柳庄村成立专业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俗话说“一棵树,一亩田”,一棵苹果树的收益顶得上一亩粮食。但一开始村民都很犹豫。种果木,周期长,多年才能进入丰果期,还不如收点儿小麦来得保险。武安伟带领将信将疑的群众,将面积足有1000亩的荒山修整了一遍,开辟梯田,挖树坑,栽下了1.5万株核桃树、2000株石榴树、2000株日本甜柿子树和500棵柏树,总投资达300万元。

“桃三、梨四、杏五年,想吃核桃等六年。这些新品种果树当年种上,当年结果,真稀奇!”柳庄村种地老把式刘老汉赞不绝口,昔日的荒山真正变成了花果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如今,柳庄村新造出梯田累计6000多亩,每到果树进入挂果期,青油油、红彤彤的果实缀满枝头。“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没想到守着家门口,生活也能越来越好。”村民赵新磊说,种植大樱桃让他鼓足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大樱桃进入盛产期后,一亩能产2000多斤,以市面上的均价每斤10元计算,一年下来,赵新磊2亩半地能收入5万多元。就靠这一项,他家在去年实现了脱贫。今年,全村50户165口人能靠种植果木全部脱贫。“太阳能(路灯)路边安,健身器材都俱全。大钩机(挖掘机)来翻山,坡沟岭地变良田。左山核桃树,右山石榴园,后山的柿子赛蜜甜。”柳庄村86岁的老党员牛德欣又念起了顺口溜。

农民变成新“股民”

清晨7点,天蒙蒙亮。柳庄村贫困户赵孬子已经泡在蔬菜大棚里,检查种植的蒜苗、芹菜、青菜等有机蔬菜的生长情况,精心侍弄着他的“股份田”。正是这些“股份田”,给了赵孬子脱贫致富的信心。

干了几十年的农活虽然没有变,但是赵孬子的身份却变了。以前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在他变身成为新“股民”。

“以往冬天不是晒太阳就是打纸牌,咋一下子变得勤快起来。”同行的岳富寿打趣道。“现在干活投入的精力和以前自己种地时一样,收入可是增加了不少呢。”正在施肥的赵孬子直起身来,一边用手捶腰,一边乐呵呵地和记者聊天,“以前是靠苦力、蛮力干活,现在靠技术,种出来的蔬菜产量高、质量好,土地效益越来越高,每亩地纯效益超过2万元没问题。”

扶贫项目能不能精准到户?关键是模式创新。渑池县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新模式应运而生:按照“资金入股、配股到户、保底分红、脱贫转股、共享收益”原则,整合各类扶贫帮扶资金作为入股资金,量化成股权后投入辖区内农业龙头企业,让贫困户变成股东,从企业的产业发展中分红受益。

这一模式让柳庄村民尝到甜头。“村民入股后成为股东,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等明显增强,真正把基地当作自家地来种。”洪阳镇党委副书记范关群说,与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经营,村民只能拿到固定的土地租金不同,成为“股东”后,群众收益不仅有固定的土地租金,还有企业保底分红,另外还可以在企业打工,原来的田地多了好几份收益,但产权仍归村民所有。

农民变“股东”,加快了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弃农务工的情况下,不仅盘活了抛荒、闲置的耕地资源,而且实现了农业集约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村民的脱贫致富积极性。

如今,柳庄农业开发公司的种植面积已达到7000余亩,从山底村辐射到周边3个村庄,“股东”数量增至162户,其中贫困户107户。“我一把年纪了,根本干不动农活,国家落实了社会保障政策,又入股村里的龙头企业,每年都有分红,今年就能脱掉贫困户的帽子了。”74岁的杨秀兰老太太乐滋滋地说。

河边上的45个日光蔬菜大棚,荒山坡上的20个温室蔬菜大棚,在阳光下闪着亮光。“虽然这么多大棚,产品依然供不应求。”岳富寿算了笔账,“45个温室大棚今年可产蔬菜60多万斤,毛收入150多万元,扣除成本能赚130余万元;20个温室大棚今年可产蔬菜40多万斤,毛收入200多万元,扣除成本能赚150余万元。两项加一起,每个股民每年能分红600元,同时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2万元左右。”

“‘输血’不治本,‘穷根’依旧在。”渑池县委书记杨跃民说,这套“组合拳”盘活了贫困村沉睡的土地、生态等资源,贫困户每年可从产业中获得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打工等收入,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