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检察官曹桂云四次会见当事人耐心释法 化干戈止纷争促案结

2017年10月13日12:18

来源:大河网

1

  为表示感谢,申诉人给市检察院送来的锦旗一面。

  大河网讯 “在你们这如讨不回公道,我们再也不相信法律了……谢谢你,检察官!感谢你的耐心调解,我们很满意!”申诉人赵老太太激动的说。为表感谢,她还给市检察院送来题为“执法为民,息诉止争”的锦旗一面。

  据了解,2016年一天,漯河市人民检察院控申接待室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话没说几句,就已泣不成声。正在接待室值班的检察官曹桂云赶忙给老人倒上一杯热水,在老人断断续续的倾诉中,弄清了老人的来意。老太太的老伴赵老汉因琐事与赵某争执,二人发生争吵继而双方用手推搡,被人劝开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电动车旁,不久赵老汉扶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倒地,赵某见状也趴在地上。约半个小时后120救护车赶到现场,救护人员发现赵老汉已经死亡。经法医鉴定,赵老汉符合因与他人发生争吵、互相推搡、情绪激动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导致急性循环功能障碍而死亡的征象。案发后,公安机关以赵某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立案侦查,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经过补充调查,认真论证,做出了不起诉决定。

  对于这个结果,申诉人怎么也想不通。因亲人突然离世痛苦万分,被申诉人却受不到刑事追究;并且一不赔礼道歉、二不进行赔偿,更是愤愤难平。被申诉人也是满腹怨言,认为自己一没打人、二没骂人,坐牢、赔钱太冤枉了,加之自己家境贫寒,本想靠跑三轮赚钱贴补家用,却不料惹祸在身。

  对双方当事人的各自诉求认真进行了梳理,面对当事人各执一词的心里对峙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对立诉求,曹桂云提出了“运用法治思维、遵循司法规律、力争把案件办成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铁案”的要求。

  “公正执法是检察机关的生命线,对于每一起案件无论在实体和程序上都不能出现瑕疵。”曹桂云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依法调阅了原案卷宗,认真审查了全部案卷材料,听取了原办案单位及承办人意见,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以往的司法实践对刑法因果关系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探讨,对过失致人死亡和意外事件的界定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比对,对该案的定性形成了内心确信。

  后又经过研究讨论,一致认为赵某主观上没有伤害赵老汉的故意和过失,原处理决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但如何让当事人接受我们的结论息事宁人,成了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她就“不认为是犯罪”的理由认真梳理,同时研究民事归责的基本原则及各项民事赔偿标准,分析论证该案申诉人应享有的权利、被申诉人应承担的责任及理由,为向当事人释法说理奠定基础。

  针对该案的特殊情况,曹桂云提出在结论下达前,要深入了解双方当事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及经济状况,掌握申诉人真正诉求及被申诉人的承受能力,适时向当事人释法说理,设身处地为他们的利益着想,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理性维权,并主动启动司法救助程序,指导申诉人依法维权的工作思路。期间,申诉人一家每隔一段或逢节日都要打电话诉说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期盼满足他们的诉求,无论何时何地她都能做到耐心倾听,细致解答,真诚安慰。并先后四次约见被申诉人,为其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几个月不懈努力,终于使他们打开心结,申诉人一家由之初的不要钱,只求判被申诉人刑罚到只要赔礼道歉,给一定的民事赔偿就息诉罢访,对我们的决定表示认同和理解。被申诉人也由原来的怨气满满、一分不赔的抵触情绪转变为知错认错,在其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给予申诉人民事赔偿。后来在检察机关的组织下,赵某向死者亲属鞠躬道歉并表示愿意承担民事责任。2016年11月1日,双方达成了民事和解协议,均表示不在因此事另生任何事端。

  案件结论作出后,为进一步打开申诉人的心结,确实做到每办一起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满意,切实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公信力,决定采取公开答复的方式告知双方当事人检察机关的处理决定。随后,市检察院专门召开公开答复会,邀请了人民监督员和有关律师参加,人民监督员和律师对该院做的工作非常满意,称检察院办案真正达到了案结事了,息诉止争,这种做法才是人民最期待的。在答复会上律师对当事人的疑问也进行了耐心的解释,解开了当事人心里的疙瘩,律师的介入促进了案件当事人息诉罢访,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也为在刑事申诉环节促成当事人双方的民事和解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双方达成和解后,根据申诉人的家庭困难实际状况,主动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告知、引导、帮助对申诉人依法申请司法救助,使其没有得到足额赔偿的部分得到部分弥补。确实做到了依法办案和人文关怀的统一,用“四个到位”的标准认真办理涉法涉诉案件,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息诉罢访”。

  案件办结后,市院控申处处长郭慧琦在案件总结会上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司法工作者,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机械执法,为办案而办案,按照刑事申诉程序,我们无论维持和改变,只要做出决定,案件就算办结了,但注定是案结事不了,无法实现公平正义、执法为民的价值追求。”(吕振杰/文 杜浩杰/图)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