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丹心映红“橘子洲头” 南阳籍青年沈东亮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2017年10月19日14:24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10月17日晚,由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最深的牵挂——2017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全国脱贫攻坚奖颁奖盛况,分4个单元,分别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的40名获奖者依次颁发。其中,39岁南阳籍国务院三峡办资金计划司副调研员、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第一书记沈东亮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领受了奖牌和荣誉证书。

  在第二单元贡献奖颁奖现场,特别节目大屏幕上播放了沈东亮在重庆市万州区铺垭村担任第一书记为贫困户贾超一家办实事的典型事迹片段,他发动镇村干部、亲戚朋友为年仅八岁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贾浩然筹资3万块钱治病,帮忙为贾超找到一家效益不错的装修公司入股,每年分到三四万元钱,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节目组通过大屏幕回放了沈东亮2年的扶贫生活写照:初到铺垭村时,工作并不顺利,因作风严谨、工作快节奏,遭遇村支两委干部集体罢工撂挑子的尴尬境遇,沈东亮一边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一边用实际行动改变着小村庄固有的思维方式。最终,他的坚持完成了这八年工作文件的分类整理,由此树立了威信,赢得了村支两委的信任,大家的战斗力越来越强。730天,沈东亮用这一件件关乎百姓生活的小事,为这个三峡库区贫困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等到沈东亮挂职期满返回北京的日子,乡亲们自发来到村口送鸡蛋、送水果、送鞋垫,村里文艺宣传队敲锣打鼓为他送行。

  在央视颁奖现场,沈东亮接受节目主持人谢颖颖采访时,沈东亮说“把工作做好,做扎实,让老百姓满意,我一直战战兢兢,怕做不好对不起自己父亲的要求和希望”。在驻村两年的时间,远在河南南召县老家的父亲常常用电话和书信的方式,默默地鼓励着儿子战胜困难,做出成绩。正是父亲给予的这份厚望,让出身农村的沈东亮全心全意挑起铺垭村的脱贫攻坚重任。沈东亮对主持人说:“我父亲今年82岁,他有60多年的党龄,他对我的希望就是我能做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对我这次到重庆挂职给予厚望,特意要求我从北京请假回到家中。他提前备课备了两天,列出了授课提纲,老父亲给我讲了一天的课。”颁奖现场通过大屏幕播放沈东亮父亲的视频短片,视频画面里82岁高龄的父亲回答了记者4个简短的提问,“儿子下乡当扶贫干部,您经常写信给他,嘱咐他什么?”“凭借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了解,您评价一下儿子当扶贫干部的表现?”“儿子这次评上脱贫攻坚奖,您最想对儿子说的话?”“在家教方面您希望给孩子留下什么品质?”在全国亿万观众面前,沈东亮面对大屏幕深情说,“爸爸,我一定会按照您的要求继续努力,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好,努力为老百姓做更多的实事,更多的好事,在工作上让领导放心,让您满意,让全家放心。”

  沈东亮,1978年出生于南召县,小学、中学、高中都在南召县就读,1997年从南召第一高级中学考入大学,曾在中国联通南阳分公司工作、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沈东亮在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作期间,积极帮助国家级贫困县南召县等南阳相关县市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让农村60岁以上老人提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从机关到乡村 在扶贫一线转换角色

  2015年7月,沈东亮被国务院三峡办选派到重庆市万州区挂职大周镇镇长助理、铺垭村第一书记。

  位于长江边的铺垭村是重庆市市级贫困村和国务院三峡办定点帮扶的11个贫困村之一,全村1717人中,44%为三峡移民。铺垭村耕地少,人均不足半亩,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条件差,2015年年初建卡贫困户81户209人,占全村人口的11.85%。

  在来铺垭村之前,沈东亮的父亲列出提纲,备了两天课,特意让他回到南召县老家授课一天,临行前还送给儿子一本书《焦裕禄的故事》。家人的殷切期望和组织重托给沈东亮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为早日进入工作状态,尽快完成从国家机关干部到村干部的角色转变,沈东亮找来影视作品《马向阳下乡记》观看,研读《农村工作方法》,找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领导和同事取经。拉着一大箱书来到铺垭村的沈东亮,一进村里就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

  8月的铺垭村天气异常闷热,沈东亮和村干部一起动手清理出一间杂物间。一张不到一米宽的小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就是沈东亮住处的全部摆设。“咱是来扶贫的,不是来添麻烦的。”看出当地村干部有些过意不去,沈东亮赶紧这样说道。

  初来乍到的沈东亮,还没来得及熟悉情况,就陷入了村民的“包围”之中。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找他反映问题,深夜十一点依然能接到电话、短信,都是些家长里短,房前屋后的各种矛盾。但不管是直接来找,还是打电话、发短信,沈东亮都会将乡亲们反映的每一个问题记下来,村里能解决的就尽力就地解决,村里不能解决的如实向上反映,对于一些确实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耐心解释清楚。

  沈东亮以前在国家机关工作,储备的知识都是宏观政策。在基层落实扶贫政策,深入乡村做群众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对老百姓反映的贫困户认定标准、低保待遇、危房改造、土地复垦等具体问题了解甚少,他从研究生变成了虚心好学的“小学生”,有机会就向镇村干部请教,坚持多听、多看、多记、多思,有时间就跑到镇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利用互联网积累知识,国家惠农政策、涉农政策、农业生产知识,他不仅要自己学会弄懂,还要能给乡亲们讲清楚明白。

  驻村第3天,沈东亮开始入户走访调查。不到一个月时间,沈东亮走访完全村贫困户,摸清了基本情况及贫困原因,形成了铺垭村脱贫致富的调研报告。沈东亮不仅快速完成了角色转变,还把自己完全融入到铺垭村,成为全村732户大家庭中的一员。村民们看见他,远远地走过来热情地打招呼。

  用真情换真心 解难题赢得村民点赞

  在沈东亮看来,村民们反映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有四难: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农产品运输难。特别是饮水难,村民意见最大,呼声最高。

  靠着长江边,居然没水吃?原来村里有个饮水池,因为年久失修,蓄不住水,慢慢荒废了,村民家的水龙头成了摆设,只好四处找水吃。镇村想了很多办法,由于种种原因,此时总是搁浅。沈东亮决定从解决群众饮水难入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他将自己的构想和村委成员商量时,大家满眼都是疑虑:需要那么多钱,钱从哪里来呀?

  于是,沈东亮一个报告一个报告地写,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功夫不负有心人。铺垭村的饮水、修路等项目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整修饮水池时,为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沈东亮专门请来呼声最强烈的一位村民作为监督员,负责现场质量监督。3个月后,饮水池整修完毕,村民们终于喝上了期盼已久、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铺垭村一些村民向沈东亮反映:相邻2个村子都亮起路灯,铺垭村却黑灯瞎火的,希望村里安上路灯。沈东亮打报告、跑部门,最终在国务院三峡办相关领导协调下,万州区移民局投入46万元安装了101盏太阳能路灯,给全村带来一片光明,村民彻底告别了夜间走路难的问题。

  一盏路灯点亮全村致富希望。2017年春节前夕,外出务工人员回到村里,没想到家里和城里人用上了一样的太阳能路灯,高兴地跳起了“广场舞”。抓住机会,沈东亮带领村两委组建村文艺队,宣传扶贫政策;组织“好邻居”、“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和谐邻里关系、婆媳关系,有效地提振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这一点一滴的变化让铺垭村村民坚定了脱贫信心,内生动力得到空前高涨,燃起了致富希望。看着村民的兴奋劲头,沈东亮带领村干部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中,修建生产便道3000米、引水渠堰4000米;修建饮水池5座,解决500多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电网升级改造,改造D级危房3户,切实保障群众住房安全。2年下来,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公共服务得到提升,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沈东亮视群众如亲人,把群众的事儿当做家事。贫困户徐敏因孙女患重病,家里负担十分沉重。了解这一情况后,沈东亮不仅自己给她捐助了3000元,还四处联系有关部门帮助女孩积极治疗,解决生活困难。为了帮助徐敏一家增加收入,沈东亮与万州区移民局帮扶干部一起筹资帮她修建一个鱼池养鱼。村民朱忠良患尿毒症多年,常年透析使家里债台高筑。沈东亮与村两委成员多次入户,嘘寒问暖,协调民政救助,修建厕所,修补院坝,改善环境。老朱爱好“涂鸦”,喜怒哀乐都往墙上写,他在修葺一新的水泥隔墙上写下了许多感谢党和政府的话。

  真情换真心。沈东亮的为民情怀赢得了村民们的真心点赞。听说沈东亮挂职期满、即将回京,村民们自发赶来送别,他们制作了一面锦旗,还带来自家的土鸡蛋、一针一线扎的鞋垫。让沈东亮最难忘的是一名他没有帮助过的妇女,她看到他经常上山走访,悄悄送给他扎了一双鞋垫。他深有感触说:“干部鞋底泥土有多厚,与群众的感情就有多深!”

  红心映照红橘 产业扶贫铺就致富路

  群众心气顺了,发展的劲头更足了。沈东亮的眼光也瞄得更长远。其实,从进驻到铺垭村,沈东亮就一直在寻求产业发展项目,因地制宜探索一种可持续的脱贫模式。

  铺垭村距离万州城区18公里,依江而建,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盛产古红橘,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不能让群众守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过着贫困的生活。沈东亮多方征求意见,与村两委班子研究提出了“旅游立村、产业强村、文化靓村”的发展思路,确立“沿江一条长廊、村中一条公路,山上一条观光道”的立体发展模式。

  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沈东亮带领铺垭村村两委和村民说干就干,围绕本地的特色古红橘在长江江岸古红橘林间修建观光路,打造一条沿江旅游长廊,并突出文化元素,引导农民修建“农家乐”,吸引城区居民到铺垭村钓鱼、江边住宿、红橘采摘。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提高知名度,沈东亮计划拍摄铺垭村一部宣传片,村干部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之举。他邀请中央电视台、湖北电影制片厂、三峡传媒公司等媒体到村里拍摄取景。媒体朋友顺利地完成了拍摄任务,把视频送给村委使用。沈东亮自学视频剪辑、自己撰写解说词,多方求助把素材送到北京合成,协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免费配音。历经3个月,完成了大伙认为不可能做成的“大事”。村民通过QQ、微信等平台广泛转发,扩大宣传片影响力,提高村庄知名度。一些外地企业纷纷前来参观考察,商谈投资事宜。

  一部宣传片拉开产业扶贫序幕。沈东亮在调研中发现,铺垭村传统产业古红橘因品种退化,不具市场竞争力,只能低价出售。为了提升村里红橘的市场竞争力,沈东亮提议对红橘嫁接改良,并带领村民到兄弟乡镇取经改良技术及销售渠道。通过现场参观,算账对比,部分村民转换了思想愿意改良品种。在沈东亮的支持下,村支部书记唐和祥牵头成立万州区以恒柑橘合作社,带领村民对古红橘进行嫁接改良。“品种改造后,红橘不仅产量增加,还更卖得起价,光收入就会涨两三倍哩。”铺垭村老果农冯如全高兴地说道。

  春华秋实,寒暑易节。在国务院三峡办和重庆市、万州区移民局支持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沈东亮带领村支两委踏实工作,铺垭村申请到了投资1150万元的2016年精准帮扶项目,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卫生防治、群众娱乐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乡村旅游、红桔改良等产业逐步开展,使铺垭村在2015年成功实现了整村脱贫,在区级验收考核中还获得了97分的好成绩。在大周镇当年的综合考评中,铺垭村由原来的落后党支部被评为综合考核二等奖、扶贫考核一等奖。(生俊东 廖涛 王修文)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