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曹庄村贫困户曹善英:贫困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2018年03月01日17:3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寒冬的冷空气冻得人手都伸不出来,贫困户曹善英的食用菌养殖大棚里却热气氤氲,不仅空气热,曹善英心里也是热烘烘的。看着自己养殖的蘑菇,他高兴又欣慰地说:“自己干起来的,就是有成就感!”

  今年53岁的曹善英是南乐县元村镇曹庄村人。1月30日,采访时,他感慨地说:“我这一生,起起落落,都快能写一本书了。”

  对曹善英来说,截至目前,他的人生大概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算得上“春风得意”,第二个阶段则是艰难困苦。

  转变的发生,是妻子的生病离世和曹善英的意外摔伤。

  在此之前,曹善英一家过着幸福的生活。家里一个女儿,已经在外地上班;三个三胞胎的儿子,正在上学。上世纪90年代初,曹善英就考下了A2驾驶证,跑起了长途运输。家里生活条件在村里算是富裕的。他本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个生活热情很高的人。家里现在还摆满了他以前购置的电焊机、气焊机、打料机等各种机器。

  “以前他家庭条件富裕,谁家做难了,他都会帮助别人。他还会电焊气焊,谁家拖拉机、三轮车啥的坏了,赶着歇班,他也经常给人家修个机器、焊个东西。在村里人缘很好。”该村村支部书记曹世院说。

  但在六年前,妻子被查出患了肺癌,正当他倾尽所有为妻子治病时,厄运又接连而来,他自己骑自行车时意外摔伤,脖子以下基本不能动了。

  家庭生活状况一落千丈。如果说妻子治病期间,曹善英还勉强能抖起精神,张罗给妻子看病;那么,妻子的去世,则抽去了他最后的精神支柱。

  曹善英垮了。

  钱花光了,自己也成了个“废人”。整整三四个月的时间,他消沉地躺在床上,拒绝去看病。因为再看病就得借钱,他不想活了,但不能再给孩子们留下外债。

  七十多岁的父亲母亲,街坊邻居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又想不出好的办法来帮他。曹善英的父亲腰椎不好,常常拖着病体来给儿子帮忙;母亲先天性心脏肥大,从老家跑来帮忙的时候,有时气都喘不上来。街坊邻居们也假装散步拐到这里,时常劝导他:“你要有啥,仨孩子,你可叫咋生存?”村支两委很及时为他办了低保。

  和他关系要好、彼时尚未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曹世院也经常和他谈心,鼓励他、开导他。

  这都给了曹善英站起来的动力和决心。

  “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三胞胎的孩子,我哪怕是个朽木,也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这根朽木倒了,这个家就完了。周围也这么多人关怀,咱自己何苦不站起来!”曹善英的精气神慢慢提起来了。

  “能坐着就不躺着,能站着就不坐着!”这是他送给自己的一句话。

  在医院里上了钢板,剩下的就只能自己慢慢锻炼了。他不想让街坊邻居看到自己的窘态。关上门,自己在家爬着锻炼。

  “见过小孩子爬吗?就跟小孩一样,抓点东西,能站起来就站起来,摔倒了就大声喊邻居过来帮忙。”曹善英说。一次傍晚,他没走好,一下子向后仰倒,头都磕得流血了。他忍痛用毛巾捂了一夜,直到天亮才去医院,头部缝了好几针。

  不忍心让母亲再劳累,曹善英自己试着爬着给上学的孩子做饭。

  “做儿女的只要有父母,都想着努力完成自己的事;有未成年的孩子,都想着把他们培养出来。不说给他们买房子娶媳妇,但都得把他们培养成人,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做的,这就是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是作为人最起码应该完成的。”曹善英说。

  曹善英家里原来养的有鸡。最难的是爬起来喂鸡的时候。鸡舍在另外的屋子里,从住的屋子到鸡舍,架拐都过不去,他都是爬过去。

  “我认为还是得干,只有实干才是唯一的出路。”

  曾经有段时间,鸡也养不下去的时候,乡亲们就把喂鸡用的玉米赊给他,缺钱的时候就千儿八百的借给他。他非常重信用,也不愿麻烦别人太多,卖完鸡蛋立即就把玉米和钱还上了。

  生活向着好的方面发展起来。曹善英逐渐能架着拐走路了,尽管右手和右腿都是麻木的,没有知觉。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曹善英家被确定为贫困户,一揽子帮扶举措接连而来:1000元的到户增收项目补贴(养鸽)、15000元的自主创业补贴、三胞胎每人每年1650元的教育补贴,还有危房改造项目……

  可以说,一场脱贫攻坚战,挽救了在苦水中挣扎的曹善英。

  “管书记给的一句话是‘宁乞一粒种,不要一斗米’,得空就给我谈心。党的政策跟现在的干部,真正体现了过去说的人民的公仆。”曹善英说。

  他说的管书记是元村镇党委书记管国强。曹庄村是管国强的分包联系村。分包该村后,管国强特意挑选了两户最贫困的家庭作为自己的帮扶联系户。其中一家就是曹善英家。

  2017年春天,养鸡行情不好,曹善英决定放弃养鸡,改寻其他的挣钱门路。刚刚担任元村镇党委书记的管国强到他家中探望,听说三胞胎孩子上学,立马给了他500元,让作为孩子们的生活费。

  当年秋天,了解到食用菌养殖行情不错,且村里之前也有人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管国强提议曹善英养殖食用菌,并和驻村书记等帮助他申请了4万元的小额贷款。管国强还从工资里特意拿出3000元交给曹善英,作为他大棚养殖的启动资金。

  随后,曹善英又参加了镇里举办的扶贫技能培训班。课程和他的需求不对口,老师特意为他找来了食用菌养殖这方面的资料。

  “你凭啥不去回报社会,不去积极向上?别说还有点信心了,即使一个没信心的人,在这样的领导的关怀下,也得有信心。管书记那么忙,还腾出空来经常找我谈心,看我有啥困难,看我的大棚啥进度,干的咋样。”曹善英说,“人得知道感恩,只有感恩的人,社会才会对你回报。”

  食用菌大棚建起来后,曹善英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摘蘑菇了。因为右手和右腿都用不上劲,别人用三四个小时的时间,他得用七八个小时。特别是底下几层的蘑菇,平常人蹲着就能摘的,他得爬着摘。

  下午一点多摘完蘑菇后,他才回家吃饭。这样就不会耽搁了下午四五点的定点收购时间。除此之外,每天要给蘑菇浇一次水,注意好通风保湿保温。腿脚不便,浇水时,他用的是村里废弃的一个高压水泵。

  “这个大棚占地1亩,有14000袋的培养基,因为有前期的准备工作,现在的收入是一万多元。后期会越来越好。”曹善英说。

  这座大棚的旁边,是今年新建的一座同样占地1亩的大棚,棚里12000袋的培养基。目前,第一茬蘑菇已经陆续长了出来。

  “加上新大棚,一次大概能收 斤,一斤卖2块,到春节,如果再赶上下雪,还能卖到三四块,甚至四五块钱。”曹善英说。

  养殖蘑菇之余,曹善英也慢慢恢复了过去的热情。他还用瓜子壳、玉米芯、麸皮和买来的酵母,自己摸索着配菌种。

  自己养殖蘑菇外,还带动了同村的袁海计一起盖起了养殖大棚。前期准备、购置物料、学技术,曹善英学会后,再转教给袁海计。

  天助自助者,看得到的好日子正在向曹善英招手。他看着大棚里一簇又一簇肉墩墩的胖蘑菇,脸上洋溢起了掩饰不住的、雨过天晴的笑……(王聪)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