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 汝瓷“镇”兴

2018年03月07日16:09

来源:大河网

  

汝瓷小镇郭亚伟摄

汝瓷小镇田园综合体(硕平花海)陈克彦摄

  河南日报报记者张建新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宏怡本报通讯员白秋津

  古有汝瓷,青如天、面如玉,汁水莹泽,含水欲滴。今有小镇,景如画,境如诗,水色山光,美不胜收。

  一座汝州城,一部千年文化史。在宋代,汝州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然而宋金的一场战火,让汝瓷技艺从此断代800年。

  1957年周总理提出恢复汝窑生产后,在一代代汝州工匠的努力下,汝窑天青釉得以重见天日,汝瓷得以重放异彩。汝州市委、市政府更是把传承和弘扬汝瓷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确定了“汝瓷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高标准制定汝瓷文化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了张公巷汝窑发掘保护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汝瓷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规划建设了中国汝瓷文化小镇。

  千年窑火造就了瑰丽绚烂的千年瓷韵。今天,新时代的汝州人奋进在汝瓷“镇”兴的康庄大道上,用匠心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

  汝瓷小镇

  文化名城“谱新曲”

  3月2日,农历正月十五,位于汝州蟒川河畔的中国汝瓷小镇游客接待中心内,一场特别策划的“天青回响”汝州陶瓷精品展,为广大市民缔造一个欣赏汝瓷和欢度佳节的好去处。

  千年前,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自古有着“十里蟒川河、十里大窑厂”之说,河两岸分布着40余处古窑址。如今,一座投资35亿元、占地12平方公里,集“文化+产业+旅游+生态+养生”于一体的艺术古镇正拔地而起。

  作为中华名窑、瓷魁之乡,半个多世纪以来,汝州人为恢复汝瓷技艺,发展汝瓷产业,栉风沐雨,克难攻坚。目前,汝州拥有玉松汝瓷、廷怀汝瓷、朱氏汝瓷、弘宝汝瓷等机构120多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然而,小、散、乱的产业格局,参差不齐的技术水平一度制约着汝州汝瓷产业的发展。

  结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2015年,汝州市大胆决定:依托严和店汝窑遗址和蟒川河宋代窑址群的历史积淀,利用河两岸的优美自然风光,以汝瓷产业为先导,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构建特色文化与艺术传承、产业集聚与科研创新、观光农业与香草花田、旅游休闲与康体养生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集文化传承、国际交流、教育培训、收藏鉴赏、艺术文创、旅游观光、田园度假、康体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5A级滨水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走进小镇,放眼望去,天青色、莲花形状的中国汝瓷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创客源区,部分中小企业生产厂房等一期主要建设项目芳容出现、即将竣工。

  在汝州市陶瓷协会会长、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永振的介绍中,整个小镇的风貌渐渐明晰:“在蟒川河北岸,从陶瓷产业集聚区开始,由东向西规划有大师创作区、创客源区、博物馆、国际陶艺交流中心、严和店汝窑遗址公园、禅意养生区、香草花田主题景观区等项目。而在南岸,严和店水库康体养生区、生态涵养田园度假区及旅游配套服务区等项目也将镶嵌其中,成为小镇的一个个亮点。”

  没过正月十五,陶瓷产业集聚区内,占地40亩的宣和坊汝瓷有限公司办公楼、车间施工现场就已经忙碌起来。“下月20日,我们2条自动化生产线就开始投产了,其产量将由原来年产4万件增至360万件。”

  从事这个行业已有20多年的公司负责人杨云超感慨地说,汝瓷小镇的打造,充分发挥了园区的集聚效应,将以往分散在城市中间的管理混乱的陶瓷企业吸收到园区,提供拓展用地和便捷的基础设置,为陶瓷企业传承发展插上翅膀。据了解,目前,已有60余家汝瓷企业与园区签订了入驻协议,预计6月底将实现30家企业投产,届时将带动周边2万劳动力就业。

  不创新,无未来。此刻,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大四学生王磊正筹划着自己的创业梦:“毕业后,我打算回乡,入驻汝瓷小镇的创客源区,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为吸引创新人才回归,汝瓷小镇与中科院、清华美院、中央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合作,为回乡大学生提供发展平台、优惠政策,培育创业创新专业人才。

  揽山水之灵秀,传文化之精髓,谱汝瓷之新曲。近年来,汝瓷小镇先后荣获河南省重点文化园区和河南省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园区等称号,并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到2020年,小镇将完全建成,届时年游客接待量将突破500万人,创造税收6亿元以上,入驻企业300家,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10万人就业,成为集聚农业转移人口的核心载体。”张永振说。

  朱文立:“以文立身”向汝瓷

  “汝瓷的奥妙在于其二次窑变,这是一个至今无法破解的难题。结缘汝瓷,我要去破解这些汝瓷的谜题。”3月6日,窗外春雨淅沥,汝瓷大师朱文立坐在书桌前,翻开厚厚的古籍,开始认真研读。目前,他正在致力于澄清中国陶瓷史上的迷雾,试图把几大名窑的演变关系梳理清晰。

  人如其名,朱文立似乎注定“以文立身”。1975年,29岁的朱文立调至临汝县汝瓷二厂当临时工,参与临汝瓷豆绿釉的研究与开发。在豆绿釉新配方研制成功后,朱文立将临汝瓷豆绿釉的研制过程写成了论文《汝瓷豆绿釉》并发表,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也正是因为在豆绿釉中的贡献,朱文立被任命为“临汝窑天蓝釉”试制组组长。在天蓝釉项目过程中,为寻找配釉的矿石原料,他多次和项目组成员深入周边山区。

  “我记得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烂了十几双千层底鞋,从山区背矿石原料的帆布包坏了5个。还有几次因为暴雨,我差点被山洪冲走。”朱文立回忆道。

  1984年,朱文立又参加了汝瓷“天青釉”联合攻关小组。他们考察临汝窑各个窑址,采集了数十种原料进行化验分析,不断调配比例,变换火候。就这样,在试验配方达到328个、每一个配方至少烧3次、历经1500多次的失败后,断代800余年的汝窑天青釉汝瓷呈现在了眼前。

  “那是在1987年4月,出窑的瓷器中有4件出现了我们梦想中的天青色,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朱文立说。

  成功复烧汝窑后,投身汝瓷12年的朱文立并没有止步,他试图寻找到破解五大名窑更替和变迁历史的“金钥匙”,开始了破解汝瓷之谜的新征程。

  为了寻找到真正的汝官窑址,汝州城内每一次盖房、挖地基,朱文立都要到场,从破土动工守到地基挖掘完毕。1999年3月,一户民居在文庙东南建房,朱文立又匆匆赶到了现场。

  “当时发现了灰青色和灰白色两堆堆积物,这是配置汝官瓷的重要半成品釉料。在堆积物的下面,则是大面积的宋代青砖。”朱文立说,这里很可能就是埋在地底近千年的汝官窑址。

  2004年,在对张公巷地区出土的窑具和素烧胎片的研究过程中,朱文立通过仔细对比釉色与烧制技术,认为这里是一个宋代官窑场。同年5月,“汝州张公巷窑址论证会”召开,经过对张公巷窑址与出土实物进行论证,有专家认定,这就是寻找千年的北宋官窑。

  凝土以为器,工巧而极致。2016年,央视《大国工匠》播出,朱文立作为全国陶瓷界代表,用匠心向世人讲述着汝瓷的奥妙与辉煌。而在他的手中,弦纹瓶、百合瓶、迎春瓶等一系列天青釉汝瓷艺术作品,虽造型不一,但都釉体流畅,别致雅观,既有北宋汝官瓷的韵致,又带有明显的朱氏风格。

  从发现汝官窑址,再造汝官瓷,到发现北宋官窑址,再造北宋官窑瓷。朱文立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72岁的他尽管奔波于各个学术研讨会之间,但仍要创造第三个奇迹:发现柴窑址,并再造柴窑瓷。

  “我这一生,一直在坚持和等待,并且不断追求,不断寻找,希望哪一天一睁眼,一开窑,这个奇迹就会出现在眼前。”朱文立坚定地说。

  孟玉松:一抹天青写人生

  “时间到,开窑!”3月3日,玉松汝瓷生产车间内,随着一位古稀老人一声令下,窑门缓缓打开,一架载满瓷器的小车缓缓推出。天蓝、豆绿、月白……一件件温润如玉的汝瓷从近千摄氏度的高温窑中暴露在常温环境下,发出“叮叮叮”的声音,清脆悦耳。

  这位老人,便是汝瓷大师孟玉松。几十年来,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汝瓷研究和恢复工作中,她参与研究成功的天青釉和月白釉填补了我国陶瓷史汝窑制作的空白,使一代名瓷重放异彩。

  1973年,因做过钢铁化验员,临汝县抽调孟玉松参与汝瓷研究工作。在随后的几年中,孟玉松寻遍了汝窑遗址,选捡古瓷碎片,研末进行化验分析。在她的主导研究下,1978年,汝瓷豆绿釉研究成功,1983年汝瓷天蓝釉面世。两项成果的研究成功,引起了国内乃至世界的关注。

  北宋汝窑烧制的天青釉色,温润优雅,闻名遐迩。时隔几百年,再现天青釉色之美,成为一个难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孟玉松临危受命,接受参与恢复汝瓷天青釉的科研项目。为了这个项目,她多次进京请教专家。

  “故宫博物院破天荒地两次打开珍宝馆,让我观看并抚摸宋代汝官瓷绝世珍品天青釉弦纹尊;后来我又跑到大栅栏布匹市场。转了五个小时,才买到一种与天青釉颜色十分相似的棉布。”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孟玉松老泪纵横。经过4年多的反复试验和上千次的烧制,断代800余年的“一抹天青”,终于再现世间,大放异彩。

  汝瓷路漫漫,上下而求索。天青釉的成功研制,是汝瓷发展史上的一大步,但对于孟玉松而言,这只是在汝瓷研究之路上迈出的一小步。

  1996年,孟玉松建了一个小型汝瓷厂。她将天青釉、月白釉和豆绿釉作为主攻目标,打破了过去汝官瓷开片不均、无层次感的旧状,从造型和釉色配制等方面创新。经过近300次的亲手研制,新的汝官瓷器的釉面上出现了柔和的层次感。1999年9月,孟玉松烧制的《国泰民安》汝官瓷瓶,被人民大会堂作为珍品收藏。

  时至今日,年逾古稀之年的孟玉松依然神采奕奕,举手投足间,不仅展现了一个老手艺人对汝瓷的挚爱,也体现了一个大国工匠对汝瓷的执着和坚守。

  汝瓷精神,在这里代代传承。玉松汝瓷二代掌门人李晓涓在继承孟玉松大师汝瓷技艺的基础上,在文化审美方面复兴宋代汝瓷。其作品《虎枕》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福寿吉祥》入选外事活动高端礼品……

  漫步于玉松汝瓷艺术馆内,《跳刀弦纹洗》《荷口梅瓶》《卢舍那大佛》《童趣》等一件件汝瓷作品造型严谨、胎质细腻、釉色纯正。经过22年的发展,如今玉松汝瓷已经成为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当代十大名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同时拥有各类专利100余项,30余件作品获得国际、国家、省级大奖。

  一条汝瓷路,一片汝瓷情。孟玉松在汝瓷的道路上执着求索着:“我做的汝官瓷与最好的传世品相比还没有尽善尽美,瓷胎与宋瓷相比薄度还有差距,我还要不断地改进,争取真正达到宋代汝瓷的烧制水平。”

  李廷怀:创新铸就汝瓷梦

  “为民造瓷,再现汝瓷的绝世辉煌,做汝瓷的历史传人,这是我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我一做就做了43年。”3月3日,谈到自己对汝瓷的初衷,66岁的李廷怀依然神采飞扬,精神矍铄。

  北宋时期,汝瓷有着“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怀着对汝瓷的憧憬与热爱,李廷怀用了40多年的时间,在传承宋代汝瓷传统釉色的基础上,创新研制出玉青釉这一新的釉色,烧制出了健康的活态瓷,使千年汝瓷盛开出璀璨之花,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追梦从“不务正业”开始。出生在汝瓷之乡的李廷怀,从小就听到过有关汝瓷的传奇故事,这引发了他对汝瓷浓厚的兴趣。1977年,李廷怀调至临汝县国营汝瓷二厂,虽然只是仓库保管员,但他总是细心观察、记录进出料的种类和数量,虚心请教烧窑的技术工人,一有机会就悄悄进行试验和调配,很快便掌握了汝瓷的釉色配料和烧制技艺。

  “我这算是偷师学艺吧,在当时那可是不务正业啊。也正是这段经历,对我研究汝瓷起到了‘根’的作用。”李廷怀笑着告诉记者。

  2004年,廷怀汝瓷研究所成立。在调整配方589个、遭遇1800多次的失败后,2006年,李廷怀终于把失传了800多年的汝瓷卵青釉重新带回人间,成为成功复烧汝瓷卵青釉的第一人。随后,他又经过196次试烧,成功烧制出张公巷北宋官瓷,使断代800多年的官瓷重见天日。

  在李廷怀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时政书籍。“这些书我每天都会认真读几页。”李廷怀说,瓷器是中国文明的象征,要把汝瓷做好,就要学习好国家政策。正是如此,他把汝瓷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引领着一件件“国之重器”走向世界。

  2009年,创新釉色玉青釉研制成功。2015年12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玉青釉“龙头杯”成为会场座上杯。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选中廷怀汝窑6件作品作为中国馆指定礼品。同年,两件汝瓷作品作为国礼赠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李廷怀的创新不仅体现在釉色与工艺上,也体现在造型和使用上。在廷怀汝瓷艺术馆内,李廷怀拿起为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和谐瓶介绍:“和谐瓶蕴含着和谐社会的理念,瓶身是荷花和螃蟹的造型,瓶口的设计犹如一朵盛开的白玉兰花,赋予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经典又有新意。”

  艺术馆内,用活态瓷工艺烧制的龙头杯、茶具等格外引人注目。“活态瓷中加入了麦饭石等几种矿物元素。不仅能够净化水质,增加茶香,还能起到‘三天不坏’的保鲜作用。”李廷怀说。

  创新,让汝瓷之路越走越远。围绕着汝瓷产业发展起来的廷怀汝窑,目前拥有4个生产基地,6条生产线,15座窑炉,560多种工艺产品,创就业岗位达3000多人。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48项。

  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廷怀汝窑与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建立河南省优秀博士后研发基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开发合作研究室等多个学习研发基地,为培养更多的汝瓷人才而不懈努力。

  “传承经典,打造未来,为民造瓷,这是我的梦想,我要将这个梦想一直坚持下去,永无止境。”怀着对汝瓷的赤诚之心,李廷怀说。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