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王立群等名家齐聚新郑 纵论白居易诗歌文化

2018年03月10日00:46

来源:大河网

1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

2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

3

  “茅盾文学奖”得主、省作协名誉主席李佩甫

4

  郑州市文联副主席程韬光

  大河网讯 为纪念白居易诞辰1246周年,宣扬白居易诗歌精神、弘扬中原文化,3月9日,白居易诗歌文化品鉴会在新郑市成功举办。著名文化学者、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著名作家、编剧、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佩甫;青年学者、作家、编剧、郑州市文联副主席程韬光等围绕白居易诗歌做了精彩的学术研究报告。

  白居易于公元772年出生于新郑,其诗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品鉴会上,四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白居易的人生、诗歌、精神和主张。《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以《白居易的人生》为题,解读了这位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疏解了其讽喻诗流传千古、叙事诗脍炙人口、咏史诗和咏物诗神韵独具的诗歌成就,描绘出白居易在唐诗中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呈现了白居易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政治生涯,刻画了白居易嗜酒、交友等性情和生活,立体再现了16岁即吟出“野火春风”千古名句的“诗魔”和“诗王”的传奇人生。

  百家讲坛主讲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在报告中说,白居易的诗论主张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主要内容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俯察时事,泄到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補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将诗歌与政治、人民生活结合,这是他诗论的核心;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实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连。即诗歌创作须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老妪能解”。

  白居易的诗作强调讽论,认为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论。又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从事形式。所以,他“不务宫律高,不务文字齐”,力求做到平易通俗,音节和谐婉转影响。

  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佩甫通过白居易诗词为基点,作了题为《中原文化精神》的学术报告,讲述了诗词传承影响下的中原文化:中原大地的气候、土壤、河流等生态环境对一花、一草、一木的影响。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根”上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浸润最深的是中原大地。中原人吃苦耐劳、败中求生、小中求活、生生不息。

  郑州市文联副主席程韬光讲述了白居易诗歌精神,他表示,目前学界对白居易思想分期的问题大致有三种观点:卸任左拾遗之际、任杭州刺史时和被贬江州司马时。按照不同的人生阶段,白居易的诗歌所表现的精神并不相同。青年得志时,壮志满怀,政治热情极高。期间,白居易创作了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共172首。此后,则是兼济与独善的矛盾阶段,直到最后的行独善,中后期大部分作品则是以闲逸和感伤为主调。

  程韬光认为,不论哪一类诗歌内容,白居易都是为了能通达上听,裨补时阙,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重用,希望以此来帮助君王补察时政,从而实现自己济世经邦、治国平天下的“兼济”之志,所以白居易诗中的“兼济”情怀有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兢兢业业的责任意识。“白居易的精神要义是爱民、担当、包容以及贞刚,他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典型人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文学领域内的闪光点,白居易的诗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有力诠释。”

  据了解,此次白居易诗歌文化品鉴会由中共新郑市委、新郑市人民政府、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主办,旨在通过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场400多位各界人士聆听了白居易诗歌文化品鉴会,很多观众表示,“零距离聆听专家的讲授,机会难得,收获颇丰,受益匪浅。”(王君杰 刘象乾)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