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仓房镇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

2018年04月13日16:3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在淅川县“两弘扬一争做”活动和德育教育热潮中,仓房镇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和教育实践,独辟蹊径把实施“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育全面发展人才”育人工程(以下简称育人工程)作为载体和总抓手,构建独具特色的国学教育体系,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引导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在孩子心中播下国学的种子,静待传统文化之花在人生的道路上盛开。

  “古训如清风,从来德润身!”仓房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江海接受采访时说,平凡与伟大之间必需一座桥梁,奠定其基石的关键在于中小学教育。以校园为阵地,从诵读经典入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经典诵读响彻丹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上午8点半,磊山小学的学生们像往常一样到达操场,一边朗诵《千字文》等国学经典,一边伴随古典韵律舞动身姿。

  满院书声关不住,千声万声出墙来。仓房镇小学六(1)班杨森在《作文指导报》上发表的《经典诵读韵味长》,记录下2017年11月9日全镇国学经典诵读的比赛场面,“领读、齐读、接读,分组读、配乐读、伴舞读……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

  千年名镇仓房地处丹江口水库西岸,山水如画,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尤以已发掘的下寺龙山春秋楚墓群闻名于世。

  结合浓郁的楚文化、丹江文化等区域特色,以及山区乡村学校“布点分散”等实际情况,仓房镇中心学校经过深入调研决定,自去年秋季起,全镇将国学经典教育渗透到课堂,并根据内容编排了诵读体操,让学生在锻炼中接受国学熏陶。

  近日,记者一行深入仓房,实地感受独具特色的德育教育——

  在陈庄小学,国旗下,数十名师生开始了一天的国学经典学习。看着一个个孩童以他们的方式将《大学》、《中庸》等内容一字不漏地诵读完毕,在场的老师们无不拍手叫好。

  在仓房镇小学,除了《弟子规》等国学诵唱活动,孩子们还精心编排了《游子吟》情景剧等,让同学们尽享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盛宴。

  在仓房镇初中,师生们正聚在一起诵读《道德经》、《论语》等,品味其中哲思睿语。置身校园,处处可见国学经典的印迹,校园满溢古色古香。校长马清国介绍,编排诵读体操,“把活动和国学诵读结合起来,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通过唱、跳的形式熟记国学经典,一举两得”。

  “读其文,明其礼,践其行”,仓房镇的国学教育已形成一套体系。

  国学经典蕴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的富矿,用好先进文化的活水,激发文化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李江海表示,“我们一定可以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让文化促进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

  “五进五开”推广国学

  传统国学教学方法如云,如何确保其实效性和高效性?

  仓房镇中心学校的办法是,推行“五进五开”制度,即传统文化进课表、进早读、进例会、进社团、进校间,开设国学指导、国学背诵、国学检验、国学社团、校际交流,让书香弥漫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全体师生真正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

  因材施教是王道。全镇各校所有学生,以年级为单位,分上下学期,分别学习诵读不同的内容,具体由语文老师负责指导。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八年级,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8个年级分别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大学》、《中庸》、《朱子家训》、《论语》、《道德经》等9部国学经典著作,分级分期诵读学习古诗词172首、毛泽东诗词31首。同时,由所在学校的音乐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穿插学习7节次乐理知识,学唱歌曲89首、戏曲2段、经典音乐及舞蹈欣赏8节次。

  万里长城非一日之功,德育教育须每日精进。为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教师临时抱佛脚,仓房镇中心学校配套出台了“五固定”措施,即固定诵读教材、固定诵读内容、固定责任教师、固定诵读时间和固定表彰奖励,确保经典诵读制度化、常态化和系统性、实效性。

  经典诵读之难,难在入门处。为提高积极性和趣味性,开设诵读经典课,通过常见的歌唱、肢体表演、情景剧等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把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作品搬上墙,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教育氛围。同时,定期组织中小学校举办诵读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师生们读书的兴趣。

  诵经典、悟经典,开发心智、培养自信,时刻浸润国学经典,持续经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可以启迪心智,筑梦未来,为国家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多栋梁之材。

  滋养心灵培育英才

  “我会背20多首诗词,有《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南逢李龟年》……”9岁的王悠悠是磊山小学三年级学生,格外喜欢诵读各类诗词,自称诵读国学经典书籍为她打开了一扇窗,“长大要当一名舞蹈家”。同班同学柴子钦感悟国学经典的充沛情感,“长大要当一名音乐家”。

  失去父亲两年的陈磊今年12岁,他说“在上坡放牛时最爱诵读《道德经》,不很懂,但喜欢其韵律。”他佩服同班同学刘亚楠,“人家会背40多首唐诗哩”。

  国学经典诵读,随着春潮涌动。教室内每天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课间10分钟,学生会开展背诵接龙;回到家里,学生也会在父母面前“露一手”,背给他们听;休息日,三五个学生凑到一块,轮流表演经典节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仓房大地上悄无声息地播下。

  “国学经典诵读,读出精气神,读出新气象!”李江海说,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教师们育人的责任落实了。

  知书达理,昂扬向上。老师们发现,自从学习国学经典后,学生们课堂上读书的劲头更足了,听讲更认真了,作业也写得更仔细了。学生们明显比以前更遵守纪律,无论是在校园内、操场上、食堂里,还是在放学路上、家里,学生们变得更有礼貌、落落大方。

  “(诵读国学经典)发于孩子内心,增加了他们的人生内涵。”仓房镇初中八(2)班班主任武艺林说,最直观的就是孩子去食堂吃饭相互礼让,再没有拥挤吵闹。七(2)班班主任姚维丽说:“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质是把我们曾经丢掉的重新捡了起来,孩子从中懂得了‘尊重’,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七(1)班班主任朱文静的感受是,孩子在自我认知中学会了讲原则,做事有分寸,做事“限时”讲诚信。

  同样,家长也感受到了孩子的微妙变化。刘丽是仓房镇小学三年级教师,还是六年级学生曾江宇的妈妈。她发现,孩子不睡懒觉了,起床后会把被褥收拾得整整齐齐,扫地、刷牙再也不用督促着干了。春节家里来客,有亲戚问他“为啥”,曾江宇摇头晃脑诵起了《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在磊山小学、陈庄小学、仓房镇小学和初中,记者随机采访很多家长。他们均表示,以前孩子上完课回来无精打采,喜欢玩,不爱读书。通过亲子国学经典诵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每到周末,还会主动帮着干家务活,玩耍的游戏也跟学习有关。

  琅琅读书声,流淌着千年古韵。对于孩子们悄悄发生的变化,李江海认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让他们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崇文向善、忠勇坚毅的良好习惯。”他表示,今天诵读经典的孩子,就是明天乡村振兴之脊梁。

  希望的种子播下,萌芽的力量已经开始积蓄。(生俊东 王鸿昌 张松)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