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故事】 刘吉昌:“婆婆嘴”法官的情怀与坚守

2018年05月05日11:1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精忠至孝,勤耕苦读”,这是中牟法院法官刘吉昌的家训,他常说:“父辈们告诫我将家训牢记于心,并努力践行于学习与工作中。作为一名党员法官,要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审判事业,精心钻研业务,提高审判能力,快办案,办好案,公平公正的处理好每一起案件,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法官”。

  刘吉昌,男,中共党员,2009年调入中牟县人民法院工作,现任刘集法庭副庭长,曾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并获得个人三等功、先进个人、办案标兵、办案能手等荣誉称号。

  扎根基层法庭的他,对百姓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对朴实的村民有着无限深情。“我真是非常感谢刘副庭长,不然我这心里的苦向哪诉啊!”原告紧握刘吉昌的手,感激不已。

  这是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原告许某家的坟地在被告王某的责任田里,原告及女儿在上坟烧纸时,被告称放鞭炮将他家的盖蒜薄膜崩坏了,双方因此产生纠纷,继而被告对原告辱骂并动手殴打。

  原告受伤后,被告并未进行赔偿。因双方当事人的情绪都比较激动,并且对调解员的调解寸步不让,一度陷入僵持状态。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各种费用共计24000元,鉴于原告不让步,刘吉昌决定打心理战,从被告方下手,做被告的思想工作,一遍又一遍地从法理到情理给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从下午两点到傍晚六点多,持续四个多小时的释法析理终于打破这个僵局得以结案,让满怀怒气的当事人握手言和,被告承诺一周内偿还原告赔偿款21500元。回到办公室的刘吉昌打趣道:“大家都说我像唐僧,你们看我像吗?”

  对于刘吉昌来说,“理解万岁”一直是他的口头禅,他常说当事人是带着情绪来法院的,如果对当事人缺乏耐心和尊重,将更加激化矛盾,自己多付出一点,当事人就可以多省心一点。

  作为一名民事审判庭的法官,刘吉昌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民事案件。“你别急,听我说嘛”,这一通电话打了近45分钟。这是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原告黄某是湖北人,被告某建筑公司在湖南,原告承包了被告在中牟县的一项工程,原告在施工作业中严重受伤,被告却不认同这一说法。

  由于原被告都不在中牟县,况且事实双方存在争议,对于刘吉昌来说,案件办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考虑到原告行动不便,在案件受理的过程中,本着在维护原、被告利益的同时也缓和原、被告之间对立关系的原则,他耐心地给当事人做调解工作,认真倾听当事人和律师的意见,维护各方当事人权益。

  刘吉昌打了几十次电话联系当事人,而且每次通话都至少30分钟。通过多次电话调解最终结案,被告当场通过转账履行赔偿原告106万元,案件得以圆满执结。刘吉昌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将这份职业情怀转化为工作上的一丝不苟,转化为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

  从书记员到法官,刘吉昌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白天做不完的工作,晚上、周末加班加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每天的生活常态就是家里—单位,单位—家里,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坚守自从上班就开始了。

  家在登封的刘吉昌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双胞胎孩子了,一两个月见孩子一次是最寻常的。对于孩子,刘吉昌满脸的思念以及疏于照顾的愧疚。庭长冉秀珍常说:“这小伙子很拼,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春节后刚开始上班,一个案件他从早上开庭到下午2点结束,都没顾上吃饭,直接又开始上班了,他现在还是带病工作,腰肌劳损,医生建议他休息治疗,他都没时间去!”

  “站起来都很吃力,孩子都不敢抱,媳妇儿说我为了工作在透支自己的身体。”刘吉昌说,从事法官工作几年以来,除了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也要面对各种诱惑。他的法官助理说:“为人清正廉洁、恪尽职守,当事人想和他一起吃个饭,他都不去,在他身上学到很多。”

  这就是刘吉昌,一张“婆婆嘴”,一颗“公正心”,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无论时光怎样变迁,无论工作地点如何轮转,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用自己的努力续写着新时代法官的赤诚本色。(王君杰 闫晗 刘朦)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