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与兰考县张庄村“结亲记”

2018年05月14日10:32

来源:尉氏网

  编者按:2018年5月9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市镇沈家村四周年的日子。四年前的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四年来,两个村子牢记总书记嘱托,齐心协力谋发展,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四年后,两个村子因发展走到了一起。为下一步取得更大的发展,决定两委班子结对子,成为友好村。今天出版的《河南日报》二版头题重磅推出《张庄村沈家村“结亲记”》,再现了两个村结对子谋发展的生动场景。(孙俊旗)

  (河南日报记者童浩麟摄影邵海华)5月9日,早上5点半,天刚蒙蒙亮,新当选的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村委会主任文抓智便开上车,拉上前任村委会主任翟茂胜、前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文振民出发了。 当天,文抓智一行将要代表全村2963口人做一件大事:和80公里外的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结对子。 地不搭界的张庄村和沈家村为什么要在5月9日这一天“结亲”? 原来,这两个村都有一段不寻常的“村史”。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走进张庄村,专门同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总书记要求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在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来到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他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四年来,两个村努力践行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探索发展路径。 前不久,因多次采访而结识的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在电话里向记者道出“憋”了多日的心思:“童记者,张庄你也熟,能不能搭个桥,让俺村和张庄结对子,共谋发展?” “这个思路不一般。”电话里,记者为石长锁点赞。 在记者的撮合下,沈家村、张庄村两委班子很快达成共识:5月9日“结亲”。 车进沈家村村委大院,一条“欢迎张庄村干部群众回家”的横幅,让文抓智脸上顿时荡起幸福的笑容。

  偌大的村委大院整饬一新。大院内的小广场上,20多个小板凳围成一圈。 “来,文主任,咱们就坐在大院里唠唠家常。”石长锁说。 落座、攀谈,理思路、谋发展……曾素不往来的两个村“村情”是如此相似:人口张庄村近3000人,沈家村2400人;耕地张庄村4800亩,沈家村3000亩;党员张庄村61名,沈家村则多了5名。 四年来,张庄村、沈家村利用自身优势,走出了各自的发展道路—— 张庄村,由一个普普通通的豫东小村庄,实现了“梦里张庄”的华丽转身:土地流转1600亩;45户改建农家宾馆,发展红色旅游;入股、收地租,实现集体收入50万元;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600元增长到2017年的9800元。更让张庄人扬眉吐气的是2016年年底实现了脱贫。 沈家村,则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大做文章:从良种推广、水利设施建设到农业机械化均大步前进,实施“井井通”工程,新打机井84眼,变全家上阵的柴油机浇地为打卡遥控用电机井浇地,浇一遍地全村可省下2万多元;改种强筋优质小麦,亩产提高200斤,小麦销售价格每斤提高0.2元,仅此一项全村增收120万元;种植模式由种植小麦、玉米变为小麦、西瓜、辣椒、玉米四熟套种,亩均效益由不足2000元提高到5000元。 “四年来,我们不仅实现了总书记嘱托的‘要让群众吃上馍’,还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沈家村支书石长锁自豪地说。 “张庄的道路是越走越宽广!”张庄村70岁的村委会原主任翟茂胜情不自禁地说,“现在张庄有农家乐、室外体验游、‘四面红旗’展览馆、果蔬采摘园、池塘垂钓园,我们围绕红色旅游做成了一个产业链条。”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今天来沈家村,就是来取长补短的。在沈家村,我们看到了土地确实能生金。”张庄村村委会主任文抓智表示。 不知不觉,一上午过去了,晌午的日头铺洒在村委会大院里。专程参加“结亲”会的张市镇党委书记杨民强站起来,开始见证张庄村、沈家村的“结亲”时刻。 “结亲”自然有“定亲”礼:张庄村送给沈家村一袋长相饱满的自产花生,沈家村则拿出了自家的招牌产品精制面粉。

  “今天,沈家村和张庄村,共同牵手,两村‘结亲’,重温总书记嘱托,践行嘱托。”杨民强说,“希望两个村结对子结出好果子,在发展思路上进行良好对接,早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携手奔小康;希望沈家村也像张庄村一样,做好规划,使全村百姓生活幸福,向总书记交上一份更满意的答卷!”

编辑:赵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