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楼人的耕地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农民生活

2018年05月21日15:04

来源:开封网

  杨小春讲述 全媒体记者吕树建整理

  讲述人杨小春

  现年50岁,禹王台区汪屯乡苍楼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曾获区五好党支部书记、开封市首届十大杰出农民称号。2000年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其父杨法是种粮大户 、开封市劳动模范。

  杨小春在未来的观光农业园察看新机井。

  杨小春获得的荣誉证书。

  杨小春获得的荣誉证书。全媒体记者 吕树建 摄

  【开栏的话】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举世闻名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40年来,我们受其惠,得其利,享其成;这项政策也改变了中国,改变了城市,改变了家庭,改变了个人。围绕改革开放,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话题。今天,政协开封市委员会和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开设《改革记忆——开封改革开放40周年百人口述史》栏目,围绕改革节点,请亲历者挖掘岁月中的闪光积淀,讲述开封改革开放故事,记录那段历史,激励我们前行。

  喜交万斤粮,父亲成了新闻人物

  “杨法是我市汪屯公社苏村大队十三生产队的农民,承包了40亩土地,在全家人的辛勤劳作下喜获丰收,产粮8000公斤。丰收之后,杨法不忘国家,主动售粮5000公斤。有关部门根据政策,奖励其自行车两辆、缝纫机一台、化肥1150公斤。”

  1982年夏,《开封日报》上刊登文章介绍父亲“喜交万斤粮”的故事。

  那时我正上初中,内心由衷为父亲获奖而高兴。与别的农户相比,我家多了两辆崭新的自行车,这令村里的小伙伴非常羡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原开封郊区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有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统一经营,联产到组;统一经营,包干到户等。包干到户与农村坚持几十年的集体经营相左,在一些人看来是拉历史倒车。但是,包干到户确实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小岗村农民开始偷偷摸摸分田到户的做法一样,在开封郊区也有一些大队、生产队在尝试。

  后来的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原开封郊区全区已有30%的生产队实行“大包干”。当时虽然实行了改革开放,但大家尚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果不其然,1981年原开封郊区“三级”(区、公社、大队)干部大会上宣布:不准“大包干”再发展,蔬菜队更不准实行“大包干”,以保证本市蔬菜市场的供应。

  然而,事实在证明“大包干”的正确性。1981年秋收之后,凡是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都明显增产。原开封郊区区委、区政府根据中央精神于当年12月制定了《关于农村工作的几项规定》,对“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肯定,并对土地管理、农田水利建设、农副产品收购、承包合同签订、公共积累保管、社队企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当时,中央态度明确: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中央文件一到,为包产到户扫除了障碍,争议不复存在。

  截至1982年春,原开封郊区全区89.5%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以后,一家一户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投身到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中。1983年全区涌现出各种专业户15110个,其中粮食专业户(年售粮千斤以上),而杨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好好干,责任田是解决温饱所系

  “上工如拉纤,下工似闪电”说的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前的生产队上工的情形。当时实行的是工分制,男劳力一个工10分,女劳力一个工7分,还有半劳力等。一个工分三四分钱,一天忙忙碌碌只能挣两三毛钱。大家都想下工了回家做点私活,挣点钱养家糊口。

  苍楼村当时有300多人,村里有1600亩地,亩产小麦一二百公斤,打下的粮食还要先交公粮、留种子,分到农民家里的每人只有夏粮(小麦)35公斤至40公斤、秋粮(大豆)5公斤至10公斤。正常人每年口粮需要150公斤,这肚子如何填饱?所以,我家的日常食品就是红薯和玉米渣饼。玉米渣是附近药厂的下脚料,但是有一定营养,可以充饥。

  我家兄弟姊妹7人,五男二女,在村里人眼里,大家都说我父母积德了、命好。其实,为了养活我们这一大家子人,父母操碎了心。

  我家离南郊奶场不远,奶场的奶牛需要吃草,奶场就大量收购饲草。下工后,母亲和村里伙伴就提上篮子到地里割草,然后卖给奶场换点钱补贴家用。饲草5公斤一分钱,每天卖的草能换来几毛钱,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呢。父亲当时是生产队长,还亲自带人抓偷偷卖饲草的人,因为在当时的概念里这属于“资本主义尾巴”。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饥肠辘辘的农民有了承包地,知道责任田是全家的温饱所系,所以把土地看得分外金贵。以前集体生产,大家“大呼隆”干活,形式挺好看,出工不出力者大有人在。包干到户了,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自家生活,农民愿意多劳动多收成。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苍楼村最典型的变化是主动积肥的人多了,人们不但使用人粪尿、草木灰、牲畜肥、饼肥等农家肥,甚至将下房土、坑塘泥,甚至城市垃圾也作为肥料。更多的人开始投入更多资金,购买氨水、化肥等,以便能够增产增收。

  另外一个变化是优良种子的选用。那时推广的小麦新品种有百农3217,这个品种分蘖力强、麦穗大、白粉病少、抗干热风,搭配品种有偃师4号、郑州761、豫原1号等。优良品种的选用使小麦单产由1980年的164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211公斤。我记得很清的一件事是苍楼村用了一种叫“438”的种子,意思是这种品种小麦亩产可以达到438斤。

  务工代替种田,生活不再依赖土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苍楼村来说,好政策的作用是巨大的。做买卖不再是“投机”,赚钱不再是丢人事儿,人们的发展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一亩果园,十亩粮田。”这句老话迅速被苍楼人认知。包干到户几年之后,苍楼人看到每人就那几亩地,投入再大,靠种粮食也多产出不了什么,就开始种起了果树。于是村里绝大多数耕地都变成了果园,果树和粮食、蔬菜套种。现在,苍楼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提子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前,全村100多户人家80%都是草房,很少的瓦房也是“里生外熟”(外砖里坯)的。经济搞活了,人们手里有富余钱了,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盖房。1987年苍楼人看准了新兴的建房热潮,利用村里良好的引黄淤灌条件,干起了砖瓦窑场。村民买车拉煤、装砖送砖,忙得不亦乐乎。到2004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节能减排,苍楼村关闭了自己的窑场。

  东方不亮西方亮。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苍楼村人兴办了无塔供水设备厂等多家企业。村民们发现打工比种地收入高,纷纷走出农田进城务工了。现在村里每家都有一两个人常年在企业做工,村民收入也不错。

  确权发证,对农业信心又增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997年在第一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之际,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指出:在第一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再一次确保了政策的稳定和延续性,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现在,苍楼村的土地确权工作正在进行中,将来拿到了土地证,承包地可以抵押、转让等,将为村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供更好条件。

  采访札记

  这些年苍楼人有钱了,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轿车,有的家庭甚至有两辆。不种地了,人们并没有撂荒土地,有的人把种地作为休闲,种点菜自家吃;有的人把承包田租给了公司经营,增加些收入。

  在苍楼村南的一片果园内,葡萄藤郁郁葱葱,从一眼眼新打的机井上延伸出许多灌溉管道,葡萄架下新安了扫码抽水设备……在新时代,苍楼人有了更加现代的想法,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去年,省水利厅在苍楼村投资节水灌溉项目,支持苍楼村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未来,苍楼村将呈现一片休闲农业的好景致。

  2012年,苍楼社区居委会挂牌,苍楼村整体转为城市户口。村民有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有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有了大病救助,生活过得更加滋润。

  国家在改革,社会在变化,苍楼人也在变。苍楼人幸福着,快乐着,富足着……

编辑:赵惜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