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孙建红:身残志不残 追梦先脱贫

2018年07月27日10:3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南召县四棵树乡青杠扒村孙建红是个在苦海里泡大的女人,30出头的她是一个有梦想的要强女人,依靠“一把手”勤劳致富,弹指3年间顺利摘掉穷帽,赢得幸福新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孙建红一出生就没有右手,先天性残疾。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总能听到村里一些人闲言碎语。她为自己身体残缺而苦恼、纠结。内心自卑胆怯,不敢往人群里去。心理上的自卑,生活中的不便,成为她“成长的烦恼”。

  2005年结婚后,丈夫家里只有两间土坯墙茅草房,全靠着土里刨食维持生活,收入十分微薄,家庭生活非常困苦。婆婆也是一个天生的残疾人,她不会走路,不能言语,当年与公公结婚的时候,是被乡亲们抬来的。清苦的日子如同雪上加霜,结婚不久,公公患上高血压、心脏病,婆婆突发心肌梗死住院治疗。婆婆住院后,医生让她放弃治疗,赶快准备后事。当时,家里经济拮据,她心里非常难过,丈夫务工不在家,婆婆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救治婆婆。她坚持让婆婆继续住院治疗,三天三夜后奇迹般苏醒过来。

  俗话说“屋漏偏逢三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为婆婆住院治病,孙建红借遍亲朋好友,儿子又高烧不止需要医治,无奈她含泪把留了10多年一头飘逸的长发剪下卖了200多元,为儿子看病解决燃眉之急。

  面对着家庭贫困的残酷事实,孙建红心里非常的纠结和痛楚,她不怕苦,不怕累,只盼望早日拔掉穷根脱贫致富。一个天生残疾的女人,如何甩掉贫困的帽子呢?

  在脱贫攻坚战中,孙建红幸运地迎来人生的“拐点”。在南召县司法局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的民主评议中,她家被确定为低保户贫困户。县乡政府对公公婆婆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最令她感动的,国家资助她到户增收项目资金5000元,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扶下,夫妇俩利用这笔产业扶持资金种植香菇。刚开始,没有种植技术,她早起晚归去邻村给香菇种植大户打工,边打工边学习,虚心请教,种植户毫无保留地把栽培技术传授给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学成回来后,她家种植3000袋香菇,从备料制种,搭架支棚,翻挪采摘,分拣烘晒,再到分级出售,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孙建红一个残疾女人,既要为卧床不起的婆婆端吃送喝,还要侍候一双幼小的儿女,养鸡喂猪,侍弄庄稼,每天天不亮起床,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后半夜才上床休息。一年辛苦劳作,年终夫妇俩坐在一起盘点收入近万元,禁不住潸然落泪。2017年孙建红扩大种植规模,种植香菇5000袋,纯收入15000元。2018年种植香菇8000袋,预计收入20000元。

  尝到致富甜头的孙建红,豪情满怀干劲十足,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建议下,孙建红开展了多种家庭经营,养猪养鸡养鸭,增加家庭收入。春夏两季,白天上山采摘“拳菜”和野蘑菇,晚上夹着手电去抓“知了”,每年收入4000多元。

  2017年驻村工作队引进郑州许愿树制衣有限公司的童装加工企业后,村里建起了扶贫就业车间,闲散的妇女、姑娘们都去制衣厂做衣服挣钱。每当看到姐妹们领到工资时的满脸喜悦,她既羡慕又很无奈。她不仅没有学过缝纫活,而且少了一只手,但是她抱着不服输的态度,决定尝试加工服装。

  刚开始学习缝纫的活儿,她用自己家里带来的衣料练习缝纫,扎出来的针脚歪歪扭扭,指头、指甲边儿的肉被缝纫针扎住,钻心般疼痛,她不敢声张,回到家里暗自垂泪。哭过之后,抹干眼泪,她重新回到制衣厂,继续学习制衣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她一天加工衣服15件,收入120元。加工数量排在同村姐妹们前列。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通过孙建红夫妇几年的不懈努力,她家翻盖、新盖七间平房,购置了彩电和电动车,生活达到了“两不愁四保障”标准。2017年底,她主动给村脱贫攻坚责任组递交脱贫申请书。经过算账核实:她家香菇种植收入15000元;采摘拳菜、野蘑菇收入4000余元;丈夫外出打工20000余元,总计40000余元,人均收入远远高于脱贫标准,她家光荣脱了贫!(生俊东 廖涛 谭金富 李广京)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