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强村富民”战略美了乡村富了移民

2018年08月24日12:5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8月17日,淅川县上集镇竹园移民新村的孔雀谷中,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刚喂完孔雀的郑红彦提着桶走出来,热情地说:“现在每天喂喂孔雀,钱包鼓起来了,日子过得也特别充实。”

  孔雀开屏迎客来

  郑红彦的家乡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包括郑红彦老家竹园村在内的10个库区乡镇180多个村庄被淹没,16.5万移民远迁他乡,郑红彦则属于县内安置的1.9万移民之一。

  “没了地可咋过?刚移民过来,我天天都在愁!”郑红彦回忆道。郑红彦的忧愁也是该县内安移民的心声。自水库建设以来,淅川县累计淹没良田40多万亩,而全县目前只有57万亩耕地可供利用。耕地面积骤减,水质保护红线不能触碰,发展严重受限,这57万亩耕地如何让67万淅川百姓致富呢?

  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我们以移民项目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支柱,以招商引资为载体,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大力发展移民村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战略要求。”

  生态游玩乡村美

  竹园村及附近的贾沟、张营移民新村,因为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被县里确定为乡村旅游试点村,在政策扶持下,这些移民村精心培育精品生态游园,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8月10日,与孔雀谷紧邻的贾沟村丹江生态植物园内,跑马场上人欢马跳,采摘园里柑橘、黄金梨硕果累累。“搬到新家后,我就想着这里离丹江河近,种树准没错。”丹江生态园老板贾荣伟说。2011年贾荣伟回乡流转土地360余亩,承包荒山近万亩,在技术员的帮助下,改良柑橘品种,种植黄金梨,修建跑马场,将荒山打造成集生态、游玩、科普教育、采摘于一体的丹江生态植物园。

  与丹江生态园相似的还有上集镇张营村的雄升生态园。该园利用紧邻县城,交通便捷的优势,投资3500万元,流转土地1000余亩,按照精品游园标准建成桂花观赏区、草莓采摘蔬菜种植区、花卉林果风景区和餐饮服务四大功能区,形成集自然农耕、亲子农旅、科普教学、花果餐饮于一体的创意农业综合体。

  旅游致富移民乐

  蓬勃发展的精品游园既美了乡村,也富了群众。截至目前,淅川已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20余家,旅游景点遍地开花,“春赏花,夏遮阴,秋采果,冬有绿”的环库旅游生态圈已初具规模,生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山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每逢节假日,我们都会推出美食狂欢节、孔雀东南飞等表演活动,每年能接待游客50万人次,对那些来摆摊卖旅游品、土特产的移民群众,我们全部免收摊位费,每个摊位一天都有近2000元的收入。”孔雀谷负责人景飞说。

  “要不是孔雀谷建在家门口,我可真过不下去。”竹园移民朱国成说。朱国成曾出过车祸,老伴常年有慢性病,儿女都在外地,日子十分拮据。去年11月,在孔雀谷的带动下,他养了50只蓝孔雀。“孔雀谷给我提供育苗、试验、防疫、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不愁赚不来钱!”

  据了解,孔雀谷带动竹园村周边9个移民村农民增收致富,仅竹园村人均每年在景区收入达2000元以上。像朱国成这样在景区务工加代养孔雀的移民户,年均收入可达两万元以上。

  在移民富起来的同时,移民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不断壮大。“今年我们争取到移民项目资金300万元,在雄升生态园建成6200多平方米的智能大棚,主要种植秀珍菇、黄金菇等高附加值农作物,移民除了通过务工、地租和到户增收获得收益外,根据移民村项目扶持政策,企业还会连续20年每年返还我们村5%的项目资金。”张营村村支书温景明说。

  如今,全县1/3的移民新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部分移民村集体年收入超过80万元。2017年全县移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较搬迁前人均纯收入净增3000多元。 (生俊东 王鸿昌 康帆)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