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续写“华夏药都”新篇章

2018年09月28日17:0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金秋时节,禹州市禹王大道西段的孙思邈医药研究院国医馆内传来阵阵药香,这座占地16亩的国医馆今年4月刚刚开馆,承担着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医药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会议策划举办、中医药创新项目孵化等一系列重任,既是禹州市中医药文化与技术的对外交流平台,也是禹州市“华夏药都”形象的一张新名片。

  大河网讯 9月26日,禹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十二届禹州中医药交易会将于9月29日在禹州市体育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届药交会将以“健康、文化、共赢、发展”为主题,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为原则,以“交易、交流、交友”为主线,以“标准更高、影响更大、效果更好、突破更多、招商更强”为目标,通过搭建中医药医学交流、信息交流、招商引资、文化旅游等平台,推动禹州中医药产业转型发展,展示新时代禹州“华夏药都”新形象。

  2002年禹州药交会恢复举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11届,每届参会客商都在1000人以上,涉及20多个省、市,累计成交额超过600亿元,成为中医药产业产品展示、经贸洽谈、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的重要平台。禹州药交会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清末发展至鼎盛。明初禹州正式成为官办药市,是当时全国四大药都(禹州、亳州、安国、樟树)之一。2008年,“禹州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河南省第一个拥有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县)。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禹州药市习俗(禹州药会)项目传承人朱清山成功入选。

  药材好,药才好,能引得各位名医纷至沓来,全国大部分药材在禹州均有分布,药材蕴藏总量近1300万公斤,且以品质优良闻名遐迩,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三种药材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禹白芷、板蓝根、玄参、荆芥、半夏、地黄、丹参、金银花、禹南星等药材的药物含量指标明显高于《药典》标准,多数药材品种含量指标均在《药典》标准两倍以上。

  除了药材地道,论其炮制技术,禹州更是不遑多让,中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制论》正是源于雷公和雷公封地禹州方山,《河南省中药炮制规范》就是在对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流传广泛的“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则传神地道出禹州炮制技艺的神奇。2008年,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被河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药工朱青山更是获得了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殊荣。

  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高超的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共同造就了禹州“药都”的地位。自1990年10月,禹州中药材市场正式建成开业,随后被批准为全国十七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过28年的持续发展,目前,禹州已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40万亩,禹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已聚集药商650多家,北京同仁堂、广州白云山等一批知名企业长年入驻经营,形成了从种植、加工、生产到贸易、流通、健康养生等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2017年市场销售量达8万吨,交易额近40亿元,从业人员达2万人。

  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水平发展,禹州市政府聘请成立了由中国中药协会会长任主任的中药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编制了《禹州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和《创建禹州全国新型中药材专业市场示范区发展规划》,并启动了全国新型中药材专业市场示范区创建和百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在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仓储规模化、交易现代化、科技创新化等方面,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组合拳”,为禹州中医药产业转型发展、规模发展、高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禹州将通过药材质量保障体系、药材信息服务体系、药材现代交易体系、药材物流服务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政府监管服务体系等五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来确保禹州全国新型中药材市场交易示范区的药材质量,加快推动全国新型中药材专业市场示范区创建工作,树立“药香禹州”质量品牌,力争在“十三五”末让中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规模。(宋广军 化红军 李晓星)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