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市:从文化稀缺到百花齐放

2018年11月01日10:4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文化,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而言,是灵魂所在,精神所托。

  改革开放40年来,你的生活变化有多大?悄无声息的40年,我们从解决温饱到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精神面貌日渐充实,科学素养节节攀升,一年又一年,人们徜徉在富丽的文化长廊里,美的力量如影随形。

  文化“接地气”

  曾经,舞钢人羡慕大城市有图书馆、博物馆;曾经,许多农民翻山越岭只为看一场电影。如今,市民可以在市图书馆、博物馆尽情享受免费的文化盛宴;送文化下乡的演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文化的滋养。改革开放40年,舞钢的文化越来越“接地气”。

  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面临文化饥渴。老舞钢人韩国民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匮乏,每到周六搬着小板凳在村里看电影成为当时最大的乐趣。“我记得那时放映的大多是红色电影,现在不必等固定时间,影院里随时有大片上映,还有很多国外的大片,爱国电影、动作片、喜剧片,各类都有,变化可真大!”韩国民感叹道。

  无独有偶,梦之声合唱团团长李晓红告诉记者,空闲时间她喜欢参加市里举办的一些公益文化活动,品传统文化,让文化浸润心扉。2017年,她参与的梦之声合唱团以《梦想星光》荣获了河南省首届电视合唱大赛“荷花金奖”,并且是唯一一支进入决赛的县级文化志愿合唱团。

  时光流转,文化不衰。每到夜晚,各个广场上响起欢快的音乐,广场舞成了广大居民健身强体的主要活动之一;形式多样的精品演出不停在新建的文化艺术中心上演,为市民送去精神大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连续10年为市民消夏送去欢乐;元宵节民间艺术大赛已持续举办二十六七届。

  40年来,得改革风气之先的舞钢人,像发展经济一样,用改革的思路发展文化,探索出一条具有舞钢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已有162个村,建成了集便民服务、文化娱乐、图书借阅、科技服务、金融终端服务等公共服务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人们可以就近走进图书馆(室)查阅资料、电子阅览室尽情网上冲浪、看电影、打游戏、看新闻。

  如今,在十里钢城的大街小巷,歌声荡漾,舞步飞扬;乡村大舞台上,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农家书屋里,浓浓书香飘溢农家……文化气息的馨香沁人心脾,文化活动的多彩让人目不暇接,文化生活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文化“高大上”

  40年来,一个个加快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建设的创新思路,激发出无限的文化发展生机;一项项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一笔笔投向文化建设的政府资金,构建出惠及城乡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舞钢的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健全,让越来越多的人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舞钢以铁而建因钢而兴。2000多年前,这里便是冶铁重地。2010年,舞钢市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冶铁文化之都”,在舞钢诸多的“之最”和“第一”中,唯有舞钢市中国冶铁文化博物馆是由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冶铁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如今,舞钢有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排练中心于一体的市文化艺术中心,陆续建设了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舞钢手机台APP等一批新数字公共文化工程,使群众足不出户可以了解、查阅到自己需要的文化产品。同时,市政府全面启动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将市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企业图书室、中小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整合,实行总分馆图书统借统还,百姓可就近在任意一家图书馆(室)借还全市整合的13个图书馆(室)的20万册图书。

  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中心免费开放基础上,舞钢市采取“政府购买,群众受益”的形式,实施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广场文化活动30场以上、送电影下乡每年2300场以上、送戏曲下乡每年300场以上,全市组建的300余支村级文化活动队伍每年自发组织的日常文化活动不计其数。

  与此同时,河南舞钢水灯节、悦动全球舞钢环湖马拉松赛、枣林镇西瓜节、尹集镇葡萄采摘节、二郎山槐花节、杨庄乡母龙寨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应运而生,以其旺盛的生机正在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正在初步显现,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岁月鎏金,文化的传承,要用时光打捞,更须情义守望。舞钢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文化品质的追求,在钢城大地赓续弘扬,生生不息……(蔡长伟 董颜丽)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