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大学生回乡创业当“羊倌” 致富不忘帮乡邻

2018年11月20日13:3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11月18日,兰金鹏开着小汽车来到县城采购东西。“上个月考了驾照,新买的这辆车花了七万八呢!”兰金鹏言语里透着满满的自豪。

  今年36岁的兰金鹏是叶县叶邑镇老鸦张村的一名“羊倌”,更是他们村第一个大学毕业后回村养羊的“怪人”。

  2006年,大学毕业的兰金鹏到昆山市从事除尘设备销售工作。当年,当大多数务工者的工资在3000元左右时,兰金鹏已经靠着吃苦耐劳、头脑灵活月收入达到了万元。

  2008年,兰金鹏回到老家同比自己小两岁的李丽娟结婚。“她跟我是大学同学,家是开封的。我帮她在昆山找了份工作,想着结婚后一起出去打拼。”兰金鹏回忆道。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兰金鹏夫妇准备外出时,兰金鹏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彻底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由于家中有84岁的奶奶、60多岁的母亲和患病的父亲,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留在老家,照顾三位老人。

  但他的这个决定遭到了父亲兰振明的反对:“上了十几年的学,好不容易供养出来个大学生,留到村里像什么样子,人家街坊邻居咋看咱?”兰振明宁愿自己没人照顾也不愿兰金鹏留下。

  “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只要我好好干,在农村也能有好出路。”兰金鹏给父亲做了很久思想工作,父亲才同意让他留下来。

  为给父亲看病,兰金鹏前后花了12万多元。“记得当时给父亲治病的一种药,一支要800元,每周就要一支。把亲戚朋友能借的全借了一遍,有些被我借怕了,看见我都要绕着走。”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一场病下来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可以穷一阵子,不能穷一辈子。”为了早日还债,兰金鹏开始养羊。他用借来的2000元钱买了1只公羊、4只母羊和养殖技术的书。这几只羊成了他的“宝贝疙瘩”,每天跟它们吃住在一起,一点一点地研究技术,生怕小羊出现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兰金鹏的羊生下了8只小羊羔,稍微育肥后卖掉不仅还上借款还有盈余;他把挣的钱又多买几只羊,逐渐发展壮大。随着扶贫政策越来越好,他陆续利用村里资金互助社1万元和5万元贴息贷款,不断扩大规模。2016年,兰金鹏的羊棚存栏有近500只。

  技术是养殖的关键。正当兰金鹏充满着脱贫信心时,2016年的一场疫情让兰金鹏懵了。“一觉醒来,70多只羊躺在地上不会动弹了。”兰金鹏赶紧进行药物防控,忙了几天几夜终于控制了疫情。

  从那以后,兰金鹏便四处虚心求教。附近的仙台、常村等乡镇的养殖大户他拜访了遍,他说要把养殖技术真正弄懂吃透。为了学技术他不惜风餐露宿,有一次,他骑了5个多小时摩托车,到百公里外的南召县取经。

  兰金鹏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吃苦,干起活来不惜力的人。自己盖羊棚,百十来斤的石块儿扛起来就走。经常在地里干完农活,晚上回家胳膊都是肿的。

  “这样的日子苦不苦?”记者问道。

  他说:“我不怕吃身体上的苦,心理压力的苦才最难熬。最苦的是看着亲人生病自己却没钱医治,最苦的是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所以再累也不能倒下。”

  “开始也觉得不好意思,上了这么多年学,现在回家养羊,怕村民看不起。”兰金鹏说,现在他和妻子早已想通,“靠勤劳致富是件光荣的事儿,不丢人。”

  他认为,多年的上学经历教会自己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学习能力,可以让他在接触一个陌生的行业时,通过学习快速进入角色。这些年,他自学畜牧养殖、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科学的管理让兰金鹏的养羊之路越走越顺。

  不仅如此,兰金鹏还“不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他趁手头宽裕时,还流转土地种了11亩黏玉米。每年5月份将玉米套种在麦子里,麦子收割时不影响玉米生长;到7月份收完一茬再种一茬玉米,刚好不耽误下次种小麦。

  兰金鹏给记者算了笔账:黏玉米按穗卖,一亩地3300棵玉米纯收入最少有2000元,光黏玉米这一项两茬下来就能挣个三四万元。

  去年,兰金鹏成功脱贫“摘帽”。今年,他不仅买了新车,还盖了一栋两层新房。最近,记者得知他又有了一个“讲师”的新头衔。原来,作为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他被一家技术学校聘为讲师。在该县开展的“送技术下乡”活动里,他把养殖技术传授给了更多的贫困群众。(蔡长伟 乔培珠 焦萌)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