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有个“无声餐馆” 这里演绎着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2018年12月18日11:52

来源:大河网

640

  大河网讯 在县城广场西街与玄武大道交叉口附近,有个“小俩口米线”店。顾客进门后,大家会自觉地走到柜台前,拿起便笺纸,写上自己点餐的品种、数量、大小份等。女主人戚静静看看便签然后“按单做饭”,一切都在无声中交流着。

123

  原来,这是一家“无声餐馆”。餐馆主人名叫戚静静,她和丈夫白大举都是聋哑人,就连在店里帮忙端饭的闺蜜也是聋哑人。日前,记者通过微信、写字等形式采访到了戚静静,也了解到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

  无言的交流让他们走到一起

  微笑、收单、点头、做饭……戚静静接待客人时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索。

  今年34岁的戚静静是三门峡市义马人,个子不高的她长得精致漂亮。然而,到现在戚静静也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失聪的。她听妈妈说自己五岁的时候发了一场高烧,之后就再也听不见声音,渐渐地也失语了。

  为了让戚静静能过上正常生活,妈妈将她送到了洛阳市一所聋哑学校。上学的三年期间,聪明的戚静静不仅学会了手语,还学会了写字以及语文、数学等基本课程。而后,由于家庭困难,戚静静离开了聋哑学校,开始自谋职业。

  虽然是聋哑人,但戚静静头脑灵活,踏实肯干,开过服装店,摆过凉皮摊,希望能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的负担。

  2008年,戚静静来到在郑州一家食品公司上班,并在这里认识了现在的老公白大举。

  今年33岁的白大举是盐都街道东卫庄村人,是一名先天性聋哑人。当时,两人在食品公司都负责切菜、包饺子的活儿。憨厚朴实的白大举对戚静静十分照顾,幽默的他还经常逗戚静静开心。

  戚静静表示,老公虽然识字少,跟外人交流也有困难,但跟他在一起感觉很安心,于是义无反顾地从外地嫁到了叶县。

  2011年,两人回到叶县结婚。2012年、2014年他们的两个健康儿子相继出生,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了无尽的喜悦和希望。

  为了生活,他们很拼

  生活不易,对于都是聋哑人的白大举和戚静静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2015年,他们听说年轻人喜欢吃炒酸奶,两人花了1万多元跑到郑州学技术、买机器,打算在县城“大广场”做生意。这生意但还没有走上“正轨”,随着全县开展的流动餐点整治行动而“夭折”。

  2016年,戚静静决定做自己的老本行——卖衣服。她和白大举俩人开着三轮车赶农村集会,无论酷暑寒冬,经常一出门就是一整天,风餐露宿也不觉辛苦。但即便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挣的钱却难以维系整个家的开销。

  “我喜欢吃好吃的,所以一直想开家餐馆。”戚静静发给记者的微信上,自称是一个“吃货”,为此她还专门去学过烧烤、凉皮、煎饼果子等的制作技术。最终,她和丈夫商量开一家米线店,并到新乡一家米线连锁店去专门学习。

  万事开头难。戚静静好不容易在广场西街找到了一间合适的门面房,但房租、装修、设备等一套东西下来就要5万元。戚静静说,他们借了不少亲戚朋友的钱,才凑够了开张的启动资金。

  两人忙活了一个多月,终于在今年的10月26日,无声“小俩口米线”店正式营业了。

  每天早上6点左右,白大举上街买菜;戚静静则负责把两个孩子洗漱完毕送到幼儿园,然后赶到店里打扫、洗菜、煮面,为营业做好准备。

  白大举心疼戚静静,拖地、提水这些体力活全都自己做,戚静静则负责煮面做饭。虽然辛苦,但“无声”小两口的日子充实而甜蜜。

111

  纸笔架起与顾客沟通的桥梁

  走进米线店,柜台上“辣”“不辣”“打包”等字贴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几本便笺纸也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之一。

  记者注意到,通常新顾客进门第一反应是有点不知所措,意识到是聋哑人后,便会很自然地拿起纸笔写上餐品。大家不急不躁,有序点餐。

  上午11点,家住御花园小区的市民王女士、白女士结伴前来吃饭。进门后,在餐牌上了点了她们的食物。用餐期间,王女士用手指着锅里的汤,示意上一碗“汤”。戚静静很快明白过来,麻利地盛了一碗汤端了过来。也许是一时忘了他们听不到声音,王女士一直在说谢谢。

22

  “吃饭嘛,最重要的是干净、味道好。”王女士表示,从开业到现在经常过来吃饭,没有觉得交流有什么障碍或者不方便。

  “味道棒棒哒!”“老板娘,光盘行动!看(我的)碗就知道好吃、味道不错了。”“虽然是无声饭店,但服务和味道都很棒,强烈推荐大家品尝”……在饭店的一面墙上,不少顾客在便签纸上留言。这不仅让戚静静十分感动,也让她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有一位阿姨连来很多天。好人。”戚静静给记者发来一条信息。原来,一位家住祥和盛世小区的“阿姨”在得知他们是聋哑人后,便经常有意照顾他们的生意,最多的时候连着在店里吃了四天的米线。虽然不知道这位“阿姨”的名字,戚静静仍十分感激。

  艰难的负重前行

  “您有新的美团外卖订单,请注意查收。”——在大多数饭馆老板眼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外卖订单声音。但对于戚静静来说,世界安静得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好在戚静静及时注意到了手机,并按照订单做好了饭。

  14:38,骑手刘超赶到店里取走了餐品,并向戚静静伸出大拇指,表示感谢。

  “知道这是一家聋哑人开的餐馆,怕到店后没有配好餐,如果我们送货超时便有可能被客户投诉。”刘超说,在他来店取餐的几次经历中,戚静静每次都能按时配餐,合作很顺利。

  “(我)要不停地观察手机,看看有没有订单,还专门把消息设置成震动。”戚静静介绍,前几天他们店刚刚加入外卖平台。但是由于外卖平台要搞“满减”活动,所以她卖出去的饭基本不赚钱。“想让更多人尝味道,”“赚”个回头客。

  11月15日,是物业公司收电费的日子。开业不到20天的米线店收到了684元的缴费通知单。

  戚静静傻眼了。原来电锅炉、空调、抽油烟机等耗电量很大,以商业用电计价,一个月下来就要1000多元的电费。戚静静找到了物业公司经理希望能给予帮助。看到他们是聋哑人开店不容易,这名经理最终决定在原来基础上每度电降价1毛钱。

2222

  一个月过去了,戚静静算了算店里的账:收入4780元,减去两个工人工资3500元,减去电费1000元左右,再减去购买食材的成本,最后赔了2000多元。戚静静打了一行字安慰自己:“天冷风(大)人少,没事儿,慢慢来。”戚静静介绍,现在每天有30-50位顾客,但一天比一天好。

  孩子是他们奋斗的力量源泉

  在店里除了白大举和戚静静,还有一个20多岁的聋哑姑娘,名叫刘梦。她不仅是店里的帮工,也是戚静静的闺蜜。

  “新开店,来帮我忙,工资给她很低。”戚静静介绍,刘梦是平顶山市区人。现在正是自己最需要人的时候,刘梦主动过来帮她。虽然新店开业基本不赚钱,但戚静静每月坚持给刘梦发工资。

  聊天中记者得知,戚静静和白大举前几年还专门跑到北京考了残疾人驾照。

  “冬天了,你们出行一定很冷吧?以后赚钱了,要买辆车吗?”记者问道。

  戚静静否定了记者的想法。“想给孩子补学习,学英语”“一边学习,一边体育”……虽然表达得不是十分准确,但可以看出来戚静静有一大串对孩子的期望。

  如今,戚静静的两个儿子已经分别6岁和4岁了,都已经上幼儿园。面对健康活泼的孩子,她和老公因为语言障碍没有办法辅导孩子学习,所以想等孩子大点上寄宿制学校,以免他们的语言受到影响。而身患残疾的戚静静更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她想让孩子努力学习的同时,去专门的机构锻炼身体。

  记者在戚静静的微信朋友圈看到:“脚踏实地地去走每一步,因为人生没有捷径。”

  记者手记:

  在聋哑人的世界里,周遭移动着的一切都像是带着颜色的默片在放映。

  他们属于“不幸者”,是人生尚未开场就被裹挟进命运幕布里的人。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聪失语,他们天生就要受到比常人更多的歧视或怜悯。

  他们更是生命的“勇士”,即便命运给予他们再多的不便和苦难,他们依然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努力、在奋斗、在追求幸福。

  在昆阳大地,相信还有很多白大举、戚静静、刘梦……他们在城镇或者乡村勇敢地生活着,倔强地奋斗着,像一颗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落地生根、向阳而生,长成一棵棵沉默着的形态各异的树。

  我想我们能做的也许是多一分钟的等待,也许是点餐时更加工整的字迹,也许是以平常人的目光注视……给予他们更多理解和包容,我们能做的比想象中更多。

  万物皆有裂痕,那一定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蔡长伟 乔培珠)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