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71中学注重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降落课堂

2018年12月20日18:03

来源:大河网

  2018年9月开学伊始,郑州市第七十一中学组织开展自能课堂公开课展示活动,学期几近尾声,师生自能课堂展示热情愈发高涨。

  学校司老师在自然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的教学中,讲完司马迁与《史记》这一子目的内容之后,司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的哪些精神?”学生积极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坚持不懈、身残志坚……”课后,一同观课的曹校长向我们历史组提了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问题:“常说文史不分家,同样一个问题,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提问,和历史老师在历史课上提问,各自的侧重会有什么不同?历史课上讲司马迁的精神,除了坚持不懈、忍辱负重之外,更多的是不是应该落脚于他秉笔直书的求真治史精神?”继而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在课堂上更鲜明的体现学科特点与核心素养。

  12月17日下午在郑州市76中举行了新入职教师的过程性培训,暨历史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共有三位老师进行了公开课的讲授,而且讲的正好也是《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一课。这节课的知识点非常多而细碎,几个板块之间的内容又比较割裂,如果设计不好,很容易沦为一节读读划划的枯燥无味的课。关于本节课的设计,三位老师各有特色,其中邱朴智老师的设计最让人印象深刻。

  邱朴智老师用张仲景的人生抉择为主线,串联起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开篇回顾东汉末年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指出“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点出了张仲景学医的背景。张仲景幼年读《史记》,深受扁鹊影响,以此为锲机,开始讲《史记》与司马迁。在讲司马迁的精神时,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概括并完成表格,表格中的“真”字特别加红加粗,以强调他的求真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概括提炼答案时,邱朴智老师还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用动词+名词的形式,精炼概括,这就将历史核心素养“史料证实”“历史解释”两项内容,化为了具体的课堂活动,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在讲到华佗时,邱老师采用“华佗朋友圈辨真假”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就关羽是否曾被华佗刮骨疗伤一事进行辨析,并提醒同学们,在说明自己的观点时,要先摆证据,再亮观点,这就叫做论从史出。类似的教学行为还有很多,这种将抽象的学科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的理念贯穿了邱朴智老师堂课的始终,他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方法,这实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为我们的常规课、公开课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与语文课的赏析文章、积累词句不同,历史学科更重视不同史料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相互印证,简言之就是求真。在邱朴智老师的课堂中,引用的每一则史料都带有出处,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细节。在课堂上区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时,提到当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书中观点不同时,或者材料与材料的内容有所矛盾时,我们应有质疑精神,查阅更多史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后留的课后作业也是请同学们根据张仲景墓碑上的碑文,结合其他相关史料,考证张仲景是否担任过长沙太守。这项作业的设计虽然难度较高,但目的也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这是因为语文和历史互相重合的内容实在很多,想要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必然要介绍创作的历史背景;历史偏重于政治和突出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于正史涉及较少的人民的生活与感受方面,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反映,例如《飘》与美国内战。但就学科特性与核心素养来说,文史又是分家的。文学赏析离不开根据词句剖析人物或情节,举个例子,在《百家讲坛》上讲一本历史书的往往是文学院老师,如“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而对于历史学来说,求真是第一要务,即使研究的只是某一段历史,甚至仅仅是某一个历史事件,也绝不能只看一本史书,历史学者需要在若干不同类型的史料之间进行互相印证(特别是考古发现),在尽可能基于客观真实的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再得出历史结论。这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过程背后,其实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不同。

  核心素养谈起来是抽象的,与其说是一种要求,不如说是一种理念,把这种抽象的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课堂上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教师可操作的学习方法的引领、示范、点拨。落实、渗透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师范点拨应是随时随地的,潜移默化地贯穿在整个学习阶段与过程中;同时,根据不同的课时与学情,其表现方式也可以是灵活的、多种多样的,但归根到底都是教方法,以帮助学生早日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效的自能学习。

  通过此次司老师的自能公开课与金水区历史学科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活动,让我们对如何在常规课渗透核心素养,以及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学科味道这两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为我们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提供新的角度与思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化课堂,我们一直在路上。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