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德育教育斩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8年12月28日11:2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淅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目前仍有贫困人口14874户、43238人,脱贫难度大,攻坚任务重。同时,淅川的在校生人数将近15万,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抓住这部分群体,就抓住了脱贫攻坚的关键。

  “咋能阻断贫困代际相传?主要靠教育。”卢捍卫表示,“只有把教育做好了,才能让一个家庭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志。淅川县委认为,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建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家有读书郎,脱贫有希望。2017年,淅川县考生罗梦龙勇夺南阳市理科高考状元,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登门时,发现这孩子是“寒门中的寒门”。家住上集镇罗寨村的罗梦龙,自幼父母离异,父亲又患上股骨头坏死,常年卧病在床,家里负债累累。高中三年,学校不仅为他免去了全部学费,还发放生活补贴。逆境中的孩子固然能够更早地成长,罗梦龙却更感谢高中时受到的德育教育:“感谢我的老师们,是他们让我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梦想’的意义。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贫困生状元的故事成为淅川德育教育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激励着无数孩子,唤起了他们青春中的热血。淅川二高学生、盛湾镇一位贫困户的孩子全杰通就是其中之一。“以前贪玩不懂事,成绩也不理想。在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中,我日益明白父母为了我们付出多少辛劳,很惭愧很内疚,现在我学习非常努力,希望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能报答父母。”他说。据班主任王文超介绍,入学时,全杰通在全县排名2000名开外,现在已经进入前100名。

  “贫困没面子,脱贫最光荣”“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命运”……日益深入的德育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战,不仅在校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还在社会上产生了令人欣喜的“溢出”效应。老城镇黑龙庙村村民刘根太,原是个懒散的贫困户,在上初中的大女儿和老师劝说下,幡然醒悟,2016年承包20亩果园,今年杏李大获丰收,一举脱贫。同时,受到家乡感召,不少当年因贫困辍学、北上南下打工的淅川人也纷纷“回巢”创业,投身脱贫攻坚。大石桥乡西岭村人张云鹏,经过近二十年打拼,挣下不菲身价。3年前,他回到老家投资上千万元包下4000亩荒山种植经济林,带动全村30多户贫困户。“我有个愿望,让全村乡亲们都告别苦日子,让孩子们不再因为家里穷辍学。”

  一方面,以德育教育大力营造脱贫攻坚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淅川从硬件着手,想方设法改善教育条件,确保孩子们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近几年,在并不宽裕的财政条件下,该县筹措资金近5亿元、征地1900余亩、实施170个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近30万平方米、运动场地30多万平方米,按标准完善配套了教学设施设备。投资上亿元的思源学校实现秋季招生,投资2000万元的特殊教育学校完成搬迁,投资3.5亿元的新五高建设快速推进,城区学校布局更趋优化,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为加大对贫困学生帮扶力度,淅川县专门成立了助学基金会,2016年以来共募集资金262.6万元,为2000多名贫困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186.6万元。同时,向社会各界发出爱心助学倡议书,广泛动员社会公益组织采取募捐、义卖、自筹等形式筹集善款,帮助数千名贫困孩子圆了大学梦。

  八百里丹江烟波浩淼,三千年楚韵源远流长。

  一人向善,生命充盈;一地向善,和谐美好。

  真善美的种子,在丹江两岸处处发芽;积小善如涓涓细流,已经汇成江河。对德育的执着追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淅川的生动实践,也必将汇聚起振兴渠首的强大力量。(生俊东 杨振辉)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