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时值寒冬,但淅川县金河镇彪池村蔬菜基地依然绿意盎然,各种蔬菜长势良好,菜农们或是除草,或是施肥……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景象。
“政府帮我们引进企业,建设大棚,扶持我们种植无公害蔬菜,政策这么好,我们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早日脱贫。”彪池村村民王发信心满满地说。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难在产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淅川县围绕产业扶贫,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对准致贫“穴位”,精准发力,强力推进,力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科学谋划定产业
产业扶贫,规划先行。
淅川县立足南水北调水源地实际,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理念,编制了“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确立了“短中长”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香菇、蔬菜、中药材、来料加工等短平快项目。
该县注重做到产业扶贫与保护水质、旅游开发、集镇建设、工业发展“四个结合”,强力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户多业”,坚持走生态、绿色扶贫之路。
产业扶贫与保护水质结合。坚持生态至上、水质为本的理念,重点发展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高效生态产业,结合移土培肥项目,大力发展以软籽石榴为主,湖桑、柑橘、薄壳核桃、金银花为辅的绿色产业。
产业扶贫与旅游开发结合。在全县12家旅游景区周围,扶持贫困群众建设农家乐宾馆、生态观光采摘园及观光游乐场等,并引导旅游企业吸纳附近贫困户就业。
产业扶贫与集镇建设结合。对于在县城和集镇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坚持产搬同步、以搬促脱,把产业规划同步考虑,每个搬迁安置点都配套建设产业园,确保搬迁群众有致富项目干、有钱挣。
产业扶贫与工业发展结合。该县积极协调工业企业优先吸纳贫困户入厂就业,鼓励企业采取“企业+贫困户”模式,开展家庭生产,企业帮助回收产品,打消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为增加其收入打下了可靠基础。
创新模式带产业
拼写检查
该县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从而实现了多方共赢。
县里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建设产业基地,提供资金托管、资金托管+就业、资金托管+合作种植等多样化的“扶贫套餐”供贫困户选择,实现公司(合作社)和贫困户互惠互利。
目前,全县通过这种模式发展金银花、软籽石榴、有机蔬菜等绿色生态产业70多项,面积达50多万亩,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带动3500多户、近万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淅川绿地农业科技公司在滔河乡白亭村建设扶贫产业孵化园,公司采取资金托管收益、资金托管+就业收益、扶贫资金合作收益等模式,解决了310户家庭脱贫问题。
近年来,淅川县还整合县内培训资源,通过“雨露计划”等对贫困户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具备自主创业能力,推动了光伏发电、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竞相发展兴产业
各乡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竞相加快脱贫产业发展步伐。
寺湾、西簧、滔河、金河等乡镇,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油牡丹、湖桑等林果业10万余亩;九重、香花、马蹬、毛堂、荆紫关等乡镇,发展金银花、辛夷、杜仲、艾叶等中草药4万余亩;厚坡、上集、老城、大石桥等乡镇发展食用菌2万余袋、莲菜5000亩、芦笋2000亩。
目前,全县共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3个。同时,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共带动2万余人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了致富增收。(生俊东 冷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