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难忘家乡 孟津这个老兵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2019年01月14日11:28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在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提起杨献伟夫妇,人人都的竖起大拇指,这个退伍难忘家乡的老兵,带领乡亲们一起奋斗脱贫致富,成为该镇的扶贫先进典型。

  杨献伟是孟津县常袋镇英古村1组人,1965年6月生,中共党员,现年53岁,1989年长沙工程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27师任技术工兵排排长,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抗洪抢险时荣立三等功,2003年退伍,退伍时不愿增加组织负担,选择了自主择业,在外打拼多年后、功成名就的他,总有“家乡情结”在脑海里反复萦绕,挥之不去,使他总想为家乡办点事,造福乡邻。

  上项目 助扶贫 因地制宜种下致富树

  英古村是贫困村,脱贫是镇村里重要任务,也是难题。英古村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缺技术,其中因病致贫23户,户数占比59%,缺技术致贫7户,户数占比18%;为了让村里贫困户脱贫,各级政府也是绞尽脑汁。英古村原名叫樱桃沟,历史上以种樱桃出名,因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所产樱桃还曾是贡品,所以镇村干部谋划了村里种植车厘子项目(车厘子是原产于美国、加拿大等美洲国家的个大皮厚的樱桃,国产价格48元每市斤,进口的98元每市斤,保守估计每亩收益1-2万,车厘子的效益是传统小麦、玉米效益的5-10倍,但每亩投资1.2万左右,3年挂果,投资较大,周期长,风险大,销售也需开拓市场),该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1200亩,想着打出樱桃沟的品牌,一举摘掉贫困村帽子。但项目有了,又缺资金,1000万可不是小数,而且车厘子种下以后3年才见效益,村民和贫困户又怕投资大,周期长,担风险,心里打了鼓、犯起了难,所以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瓶颈期。在开群众会时,杨献伟看到大家的为难,他常想,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作为共产党员,他应该在急难险重是挺身而出,为党委解难题,为群众办好事。于是他主动找到村委,愿意承包土地带领大家致富,打赢英古村脱贫攻坚这场仗。

  说干就干,杨献伟挺身而出,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7年10月,杨献伟和朋友一口气承包260亩土地,全部种上车厘子树苗,并牵头成立了孟津县樱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全村的贫困户签订了车厘子种植到户增收及务工协议,每个分红周期,每户能分800元。在他的带动下,英古村的38多户贫困户陆续加入种植项目中。樱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车厘子(大樱桃)种植项目投资主体和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地点就在英古村,计划占地面积为1200亩,实施时间为三年,建成后年销售额为1800万元,年实现纯利润800万元,可带动英古村及姚凹村74户贫困家庭。2017年春已完成600亩种植,2018年底计划完成剩余600亩种植,截止目前已投资600余万元。

  整地、种树期间,仅英古村一个村来干活贫困户,群众络绎不绝,仅2017年发放的工资就有10余万元,平均一个人就拿2000多块,累计发放工钱近30万元,周围几个村的闲散农民也都来干活。所以大家见到杨献伟的时候,都笑眯眯的说“财神爷来了”。这个项目又是孟津县常袋镇扶贫产业基地,把全村38户贫困户全部吸纳进来了,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是一个分红周期,每户能分800元。杨献伟说,他这么做是想扭转英古村的贫穷落后面貌,提振村民的精气神,鼓励大家想干、敢干、真干。车厘子的效益是传统小麦玉米效益的5-10倍,等将来见到效益以后,村民想种,他愿意把车厘子地重新还给村里人,大家都富起来才是他的心愿。种植期间,他天天到地里,车厘子种下了,杨献伟一个多月瘦了3公斤,人也晒黑了一圈。原来的城里人、大经理,变成了地地道道“农村人儿”。

  靠技术 使巧劲 立体高效种植效果好

  镇里聘请了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来做技术指导,他充分这个人才优势,利用车厘子林下间隙,套种西瓜、七彩红薯、谷子,既充分利用了车厘子林下的土地间隙,有增加了土地效益,当年就有了收益。他所种的生态无公害西瓜,采用芝麻饼作为肥料,习惯个大味道甘甜,来采摘的销售商品尝后都赞不绝口,西瓜销往洛阳、郑州等地,市场反应良好,非常畅销,很快就销售一空。他所种植的七彩红薯颜色艳丽、味道甘甜、体型大,价格公道,也深受市场欢迎。今年谷子也取得了丰收,取得了良好收益。

  办车间 招工人 为扶贫锦上添花

  老杨作的这一切,媳妇姚红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姚红霞总说自己是“英古村的媳妇”。去年,夫唱妇随的她,横下一条心和杨献伟一同从城里返村回迁,一门心思搞起了制衣扶贫车间。每年车厘子分红800元太少,还得靠转移就业,勤劳致富。因为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农村留守妇女较多,没什么事做,充分利用这个资源是脱贫致富最快办法,老杨又有经商头脑、销售灵通,就地办制衣车间,既解决了当地妇女就业难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于是今年4月3日,她备案成立洛阳鼎邦服装有限公司,谋划了洛阳鼎邦服装有限公司常袋镇扶贫车间项目,主要从事机织服装加工生产业务。项目建设地点为常袋镇英古村,占地面积为3300平方米,建设钢构标准制衣厂房二层2600平方米,配套设施680平方米,总投资为420万余元。设置裁剪台线两条,各种缝纫机86台,生产流水线4条,年加工服装90万套,年产值1300万元。从5月初开工到8月20日,经过3个月进展建设,目前生产车间已建设完成,现在已有86人在制衣厂生产,其中贫困人口17人。老杨利用多年的商务关系,积极联系订单,现在已有美国棉衣加工订单5000件,要求10月20日交货;巴西短裤加工订单1.5万件,要求10月底交货,制衣厂的生意搞的是风风火火、有声有色!

  建厂的时候,也夏天最热的时候,献伟和红霞在工地跑设计,指导按设备,协调施工,督促加快进度,忙招工培训,“干得好,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夏天有空调,冬天每个工位配‘小太阳’,冻不着累不着,比种地强太多,……”“本地打工,还能照顾家庭”。入冬,姚红霞冒着酷暑走村入户,派发传单,就为了扶贫车间早日开工,带给贫困户新希望。她的努力没白费,车间刚建成就开始培训、开工,务工人员有近百名。

  引投资 助招商 为孟津家乡引来“金凤凰”

  家乡要想富,项目是支柱。在外拼搏多年的他深知一个好的项目,不仅是致富的载体和关键,更是发展的后劲和财源,是发展大道的“金凤凰”。2005年至2010年杨献伟在苏州工作期间,就大力支持孟津的招商引资工作,凡是遇到孟津人到苏州招商引资的,他都热情接待,并与当地的企业牵线搭桥,推荐到孟津发展。现在投资2.5亿元的河南省耿力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就是他全力促成落户孟津县麻屯镇浙商工业园,现已投产见效了,利税每年800余万元,安排就业150余人。如今,他把自己创建的洛阳国花印务有限公司也搬迁到了孟津的麻屯镇。他说,回馈家乡是他念念不忘的情节。目前,他又把河南华人宏大旅游有限公司华人精英介绍到了常袋镇,高规格谋划开发石碑凹(古寨)、半坡(龙山文物群、晚晴建筑街)、英古(樱桃及车厘子种植)、酒流凹(刘伶醉酒)、常袋社区等,计划利用常袋的历史文化和地处洛阳近郊优势,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现正在由复旦大学做规划设计,建成后将成为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于一体的、彰显洛阳厚重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传家风 扬美德 为乡亲谋来福利路

  要想富,先修路。杨献伟2015年回村的时候,本打算和老伴儿安享晚年,翻新了老家,种上了2亩地。但是,他看到村里的老街十分破旧,一下雨就坑坑洼洼,满路泥泞,出行十分困难,就为乡亲们的出行难着急。于是,他找到村支书杨宝乐等村委干部,积极协调修路的问题,动员自己关系申请通组入户道路。当年就把英古村十几条的主街道路修了起来,共有1公里长。2016年又修了1公里,到2019年将1组到4组部分未修道路全部修通,达到家家门前通水泥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他的行动得到了镇、村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他说,这没啥,是跟着父亲学的。当年父亲在县水利局打井队工作的时候,就用淳淳教导要造福乡邻,他当年就积极的为村里打井,解决了吃水问题,水井现在还用着呢!

  献爱心 做奉献 慈善捐助暖人心

  杨献伟姚红霞夫妇两个一直走在爱心慈善的路上。听说洛阳市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有两个孩子,分别是嵩县和洛宁的,家里特别贫困,夫妇俩就多次为俩孩子送钱、送物,直到他们毕业就业。通过他人了解到孟津县游王村有一个贫困家庭,家里老人瘫痪在床,只有一个女儿在身边照顾,就在小区内组织捐钱、捐衣服、日用品等为该户送去满满一车生活物资。

  现在,英古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不仅是村里环境好了,更好的是群众的精神面貌,从里到外透着干劲。杨献伟说,一个人富,不算富,我的初心就是想让村里的人都富起来。(张扬 赵永刚)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