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新时代 出彩新建安 ——“一盘棋”统筹 高质量脱贫 建安区创新扶贫深得人心

2019年01月24日16:34

来源:大河网

  2018年,在全省脱贫攻坚半年核查中,建安区脱贫攻坚工作迈入了全省第一方阵,全市排名第一。

  这一年,建安区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019人,资助金额228.06万元;

  这一年,建安区共安排资金1280万元,实施危房改造418户、“六改一增”688户;

  这一年,8个乡镇修建通村公路80公里,全区32个贫困村全部铺设柏油路并开通公交车;

  这一年,投资5917万元新建水厂8个、改造提升4个,对746户贫困户合计免除17.9万元入户费,全区贫困户安全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连续两年,建安区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增加社会福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苦干实干,奋勇争先,通过不断在方法机制上的创新、持续在部署推进中的落实,走出了一条符合区域实际的攻坚道路。

  提升站位抓落实

  2018年,建安区实现1604户3861名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1.45%下降到现在的0.7%。

  扶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扶贫要素之间需要相互协同,以提高使用效率。近年来,建安区着力补齐系统短板,同时以产业大规划、资源大整合为突破口,统筹脱贫攻坚的政策、资金,全区脱贫攻坚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通过改善提升政治占位、发展特色产业、建立扶贫工厂等具体举措,进一步夯实了高质量脱贫的基础。

  早在2018年年初,建安区就明确了由区委书记邵七一任政委、区长马浩任指挥长,成立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创业扶贫等15个重大专项工作指挥部, 9名区委常委和副区长分别任指挥长,55个部门共同参与,协调推进各重大专项工作落实。

  在此基础上,在全区范围选派324名科级干部担任各村脱贫责任组长,从区直单位抽调2755名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派驻73名驻村第一书记和73支驻村工作队,入村开展帮扶。同时,制定了《建安区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和《2018年全区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在此基础上,各乡镇和各行业部门也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各村制定了村级脱贫计划,每个贫困户制定了户脱贫计划,形成了全区脱贫攻坚“一盘棋”工作局面。

  为了有效推动各级责任落实,建安区还探索建立了“四级会商”、“三级询问”等一系列机制。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全区脱贫攻坚周例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协调解决问题,督促工作落实;区扶贫办、各乡镇和行政村每周召开周例会,第一时间贯彻上级决策部署,解决实际问题。2018年以来,全区召开脱贫攻坚推进会6次、脱贫攻坚周例会40次、扶贫系统业务周例会36次,确保了区、乡、村三级责任主体的工作步调一致、统一推进。

   精准分类全覆盖

  2017年年初,建安区尚有9个贫困村没有摘帽,5367户12897人在现行标准下没有脱贫,贫困人口中78%以上属于因病因残致贫。

  建安区在摸清贫困底数、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抓住“精准”二字,分类管理,因户施策。区委区政府大胆探索新的分类方式,将家庭中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归为A类,将没有劳动力但家庭成员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贫困户归为B类,将既无劳动力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贫困户归为C类。

  对于三类贫困人口,为了使政策措施的落实更加精准有针对性,建安区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并施以不同类型的政策措施。在建立区、乡、村三级管理台账的基础上,全区归纳出A类贫困户1642户, B类贫困户1714户,C类贫困户310户。随后,区委区政府按要求分类分户制定帮扶计划,因户因人施策:其中实现稳定就业1873人;享受中原农险、金融带贫、企业带贫等2052户;落实低保、教育补贴、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六改一增等各类政策7079户;已签订赡养协议或实现集中供养321人。

  同时,建安区还开展了每月对全区贫困户的核查工作,加强动态监测,并及时实施动态调整,该进的进,该退的退,该转的转,实现进退有序、达到分类平衡管理。

  实行分类管理,是建安区在脱贫攻坚中打出的一套“组合拳”,截至2018年底,三类贫困户均得到精准帮扶,实现了政策落实全覆盖。

  社区工厂效果好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

  建安区依托本地发制品、食用菌、服装加工、社火道具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产业扶贫基地和扶贫社区工厂,让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进厂务工、自主创业等方式获得收益。

  2017年9月10日,建安区投资1000万元,建设奥莱尼亚苗店社区工厂。为了鼓励贫困户来厂就业,企业还专门出台了两项优惠政策:一是放宽年龄限制,设置合适的就业岗位;二是针对贫困户家庭特殊,设立弹性就业岗位,方便贫困户照顾家庭。目前,苗店社区工厂已安排务工人员68人,其中贫困人口17人,年人均收入可达3万元。

  截至2018年底,建安区已建成的16家社区工厂,招收贫困户426人。建安区扶贫办主任姚恒认为,社区工厂是该区在精准扶贫中实施分类管理、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得力举措之一。建安区坚持把扶贫工厂建到群众家门口,让贫困户不出远门便能创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除了开办家门口的社区工厂,建安区还通过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来提高贫困人群的综合就业能力,2018年在建安区共组织培训班80期,培训贫困劳动力248人。同时,区里还专门建立了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库,入库贫困劳动力4982人,排查适合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岗位信息6300个,实现就业4279人;依托中原农险公司,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到企业务工,使566名贫困人员每人每年增收2200元。

  产业扶贫增活力

  在建安区河街乡柿张社区,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卫东认真查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各种菌类,“以前村里贫困户脱贫难,各种问题怎么都处理不完。但世纪香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建成后,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贫困户们自发起来,比勤劳、比致富、争相脱贫。

  在陈曹乡小陆庄村产业扶贫基地内,种植户张兴旺告诉记者,“要不是政府帮助,大规模栽培食用菌想都不敢想。”在当地镇政府帮助下,他和附近的村民组织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一座连栋智能温室和12个标准温室大棚,这里主要种植白灵菇、羊肚菌、平菇、木耳、香菇、黑皮鸡枞、秀珍菇和鸡腿菇等品种。张兴旺表示,“除了务工收益,扶贫基地和村里18户贫困户都签订了帮扶带贫协议,每年为贫困户保证最低2000元的劳动分红,分四个季度发放。”

  按照这一模式,近两年建安区积极推进村集体经济试点建设,在20个脱贫村建设大棚,成立村级扶贫产业基地。基地里建有230座食用菌大棚,共吸纳159名贫困群众因到基地务工,每天有50元的务工收益;20个贫困户因土地流转,每年可得到800—1200元/亩的土地租金。341个贫困户通过村集体经济分红,每年都有不低于2000元的收益。

  从《建安区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中记者看到,全区构建了“两轴三区多基地”的产业扶贫布局(两轴:新元大道产业发展轴和沿东部G311-西部S237产业发展轴;三区:东部生态旅游产业扶贫区、西部高效经济作物扶贫区和南部颍河湿地生态扶贫区;多基地:依托辖区乡镇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产业扶贫基地),立足实际,全方位发展扶贫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在积极探索特色产业扶贫方面,除了“产业基地+扶贫”,“社区工厂+扶贫” 等产业扶贫模式, 建安区还创新实施了“电商+扶贫”模式,全区建立了10多个“电商村”,带动上千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全区共发展特色农产品、特色加工、电商流通、创业就业小院等9大类124个带贫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参与务工等方式,带动1万多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产业户覆盖率100%,户均收益2000元/年。

  措施得力暖人心

  “我们需要坚持把落实扶贫政策作为最基础的工作,严格对照行业扶贫政策清单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强化宣传,细化措施,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贫困群众应享尽享。”建安区委书记邵七一在年初的脱贫攻坚部署会上率先表态。

  2018年以来,建安区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发放低保金679.81万元,办理慢性病卡1892人,报销大病及大病补充保险1305人,开展“医保帮扶计划”补助1011人,代缴养老保险5907 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5268人。为贫困户实施先诊疗后付费2521人次、“一站式”就医结算2144人次,大病救治贫困户64人,家庭医生签约贫困户6308户15919人,签约率达100%,为贫困人员免费健康体检8536人次、免费配送药品48573人次。

  为了让身患残疾的贫困户以最快捷、最实惠的方式享受到扶贫政策。建安区开辟绿色通道,为27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残疾人证,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1993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329人,发放辅助器具203件,帮助14名建档立卡残疾儿童入院治疗,为26名建档立卡精神病患者实施免费服药救助。

  对于既无劳动力,又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贫困户, 建安区坚持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建设医养结合的托老托养中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了“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

  区委区政府首先大力加强医养结合的托老托养中心建设,在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两无”人员入住,让原来照顾他们的人解放出来。另外,对有亲友愿意照顾的“两无”人员,采取与亲友签订托老托养协议来解决其生活和养老问题。

  目前,投入3000多万元,对全区13个乡镇敬老院进行了改造提升,目前4个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试点已建成,大部分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任务接近尾声,全区有627名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

  另外,为了汲取更多服务的优势资源,提供专业的医养服务。建安区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养老机构进驻,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根据贫困人群的分布,建安区在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启动建设1所集特困供养、非五保困难老人托老托养、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各村(社区)建设一所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这些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政府与社会投资机构共建,引入专业化的养老机构负责运营管理,一部分对社会开放盈利,另一部分承担“两无”人员的托老托养功能。

  “医养结合的托老托养模式,既能解决“两无”人员的医疗养老问题,又能让其家人安心创业就业,实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同时,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建安区副区长孙俊洲介绍。

  快马加鞭未下鞍,脱贫攻坚战犹酣。脱贫攻坚,注定是建安区镌刻在2018年的深深烙印。踏入脱贫攻坚新征程,77万建安儿女将俯首耕耘,昂首奋进,在决胜全面小康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李海峰 刘伟 王杨 李水安)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