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张晓锋:从退伍兵到“当家人”

2019年01月30日15:1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他是退伍军人,当兵8年,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优秀士兵7次,获各级各类表彰10余次;他是80后村支书,自驻村以来,察民情解民忧,和村支“两委”一道发挥“头雁”作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就是淅川县马蹬镇邢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晓锋。

  解疙瘩正民风“上访村”变“先进村”

  2012年,张晓锋结束了八年的军旅生涯,复员回到地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先是在工地上做资料员,随后参与施工管理,再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工程队,架桥修路,为淅川这个山区县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几年也算小有成就,年收入20多万元,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就在他认为生活可以这样波澜不惊过下去的时候,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2018年初的一天,马蹬镇一位基层干部找到他,询问其愿不愿意竞选邢沟村村支书。一听到这个消息,作为邢沟人的他,一时也犹豫起来。作为土生土长的邢沟村人,那里的情况他自然十分清楚,一度是出个名的“上访村”,甚至还作为反面典型被媒体曝光过。但他又是在邢沟村出生,在邢沟村长大的,多年的生活,使他内心深处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也不忍看着老家一天天败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当兵人敢拼敢创的劲头被再次点燃。2018年4月,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回乡竞选邢沟村党支部书记。

  然而,满怀热情的他初回家乡,遭遇的不是欢迎,而是群众的质疑甚至嘲讽。“毛头小子懂个啥?没有农村工作经验,能做好群众工作吗?能带领我们致富吗?”

  尽管有不解、怀疑、嘲讽,但并没有动摇他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干好工作的意志。上任后,面对邢沟村“人心散、环境乱、群众穷”等一个个棘手问题,他沉下身子,白天走访群众,晚上自己归纳总结,找问题,想方法,决心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

  治穷先治乱。通过深入走访,张晓锋发现这些年村里乱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村组干部,他们拉帮结派,人心不齐。找到症结后,他决定与村组干部逐一谈心交流。王沟组组长家他不知去了多少次。每次座谈时,对方都把陈年旧账拿出来说事,一时没有转化过来。后来,在他爱人生病住院时,张晓锋专程去看望,并一连谈了三个晚上。最终,真情融化了他心中的坚冰,用真诚解开的他心中的疙瘩,对方表示以后再不给村里找麻烦了,要积极支持村里工作。在村组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的思想也慢慢统一了,原来的几个老上访户也不再到处告状了。

  治乱的第一步初见成效,张晓锋紧接着着手整治改变村里的风气。邢沟村原来很多村民都沉迷于打牌喝酒,村里的代销点里常年有几桌打牌、打麻将的人,带坏了村里的风气。他多次上门劝诫店主,希望他不要再这样容留村民打牌。对方却认为店里打牌的人会就近消费买东西,给他带来经济利益。劝说了几回,没有任何结果,一时间张晓锋很沮丧。去年7月的一天,对方突然到村部找张晓锋,请求给他代销点拉条水管。鉴于他长期不配合工作,本想着为难他一下。但党员的责任感召着他,不能因为对其有怨言就不为群众办事,这也是解决问题的良机。想到这里,他不再犹豫,很快为他申请了200米水管,又从村部把水管接头给他接上,帮助他解决了困难。事后,想不到对方主动找到他,说愿意配合村里的工作,停止在小卖部摆牌场。就这样,村里的牌场散了,打牌玩乐的人明显减少。心齐了,气顺了,风气好了,去年邢沟村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又被评为市级先进村。面对这些,他信心大增,干劲儿更足了。

  动真情办实事心系群众赢好评

  当官不为民作主,还不如回家卖红薯。服务群众,为民着想,始终是张晓锋最大的责任。

  去年夏季雨水多,村里王家组200多亩西瓜地被水淹没。他得知情况后,没来得及多想,就立即组织机械,冒着大雨,指挥挖机挖通排水通道,挽回了群众的损失。事后,受灾的村民拉着他的手不放,连声感谢。那一刻,他心里的自豪感悠然而生。魏沟组群众魏海华患胃癌,在当地医院治疗。但沉重的医疗费用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无奈之下,他找到了张晓锋。40多岁的大老爷们,哭的一塌糊涂。此情此景,也让张晓锋很难过。

  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随后,张晓锋利用自己熟知网络的优势,为他申请“水滴筹”,几天下来共筹到3万多的看病钱,帮他解了燃眉之急。有天晚上,魏海华给他打电话说:“谢谢你呀晓峰,话不多说,以后村里工作我绝对支持。”言语中,激动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割麦的时候,由于连降大雨,村里大部分麦田都出芽,好不容易盼个好天,天气预报几天后又要下雨,他和村干部商量组织抢收。因为地湿软,割麦机很容易陷进去,他就组织挖掘机在旁边待命,一有割麦机陷到地里,就让挖机把割麦机拽出来继续抢收。就这样抢在下雨来临,把村里的100多户群众麦子全部抢收完毕……一桩桩、一件件为民的小事,拉近了他和村民的距离。

  抓规划谋发展 培育产业促增收

  改变村里贫困落后面貌,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是张晓锋最大的心愿。他深知,要带领群众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

  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针对邢沟村位于丹江水源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去年8月,他决定创办邢沟村养殖专业养(种)殖合作社,以党建+引领,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牵头,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方式,大力发展黄粉虫养殖、丹参及香菇种植等特色农产品。

  发展产业,首先面临的就是启动资金的问题。见不到收益,很多群众就不投钱。但是不投入,怎么会有收益呢?为了让大家有信心,他带着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到驻马店香菇基地、马蹬寇楼香菇基地及厚坡藤编车间参观学习。经过实地查看,大家都同意发展这些产业,可是一说资金就犯了难。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他带头认捐,垫付资金30多万元,加上财政扶持资金,迈开了产业发展的步伐。

  眼下,村里发展了黄粉虫车间2000盒,丹参种植30亩,香菇6万袋,建立1个藤编车间。藤编车间已经有四十五人务工,他们原本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闲散人员,每天人均收入五十元左右。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他制定出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于因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帮助他们办理低保、社会救助等扶贫项目,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对于房屋破败的家庭,帮助他们申请危房改造,有劳动能力的参与务工,没有劳动能力的入股分红。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成立互联网党建,建立微信群,把一些重大事项、村里的发展变化、村务党务等发布到网上,让全村人尤其是在外工作务工的人都能看到。还通过建立多谷园杂粮店、开网店等方式,千方百计拓宽销售模式,增加群众收入,夯实了村集体经济。这些措施赢得了群众,纷纷给他点赞。

  换装不换志,退伍不褪色。离开部队,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一颗共产党员的初心。尽管基层工作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劳累,有着难以述说的酸甜苦辣,但面对未来,为人低调、不善言谈的张晓锋却显得信心满满。他表示,将一如既往发扬军人本色,脚踏实地工作,带领父老乡亲们,勤劳实干,壮大产业,力争早日把邢沟村建成一个水清民富的鱼米之乡,不辜负这片生养他的土地,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俊东 冷新星)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