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一库清水的守护者

2019年02月26日15:2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渠首闸入渠水流量172.54m3/s,累计入渠总水量200.16亿m3,累计安全运行1526天……”2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发布水情信息显示,截至当天上午8时,丹江口水库入渠总水量超过200亿m3,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且一直处于优质饮用水状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淅川县,是哪些人守护着源头活水,滋润着中国的心脏?新春过后,记者走进淅川,探访“一库清水”的守护者,了解发生在他们身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移民搬迁后,他们成为护水员

  抛出抓钩,探入水下,顺势捞起枯枝烂叶,反扣到储物筐中……

  2月15日,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的淅川县老城镇武贾洲村,护水员全荣州正在丹江边捡拾枯枝烂叶。每天,他和其他护水员一道,手拿铁锹、编织袋等,对辖区内的河道进行全面整治保洁。

  全荣州的老家,就在这一库清水下。“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始修建,2.23万淅川人分三批西迁青海;1966年起,又向湖北荆门、钟祥两地移民6.9万人。”全荣州介绍,水逼人退,涨一次搬一次,仅武贾洲村就搬迁了4次!

  2010年6月,新时期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启动,淅川再次移民16.5万人,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库周肥沃良田几乎淹没殆尽。全荣州选择后靠安置,新家是紧临丹江口水库的“海景房”,白墙灰瓦的连体徽派小楼,依山就势,自然得体……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为保护水质,该县成立了2000余人的水上清漂和岸上护水队伍,建立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对库周区域进行全天候保洁。

  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介绍,县里开发护林员、护水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1万个,主要用于安置贫困群众就业。

  作为一名护水员,全荣州每天除了对库区进行保洁外,还给来往的游客讲修建大坝的历史、讲移民搬迁的故事、讲水质保护的艰辛。他常提醒人们,即便一个烟头、一片糖纸、一个花生壳落入水里也不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保志愿者,大家自觉爱水、惜水、节水、护水,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水质,护运行。

   养鱼网箱取缔后,他们端起“绿饭碗”

  2月15日,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岸的香花镇陈岗村,10多位村民正哼着小曲在水库边栽植树苗。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苗木,铺满了岗坡,染绿了库区。“这是女贞树苗,今天要全部下地。”王泰正放下铁锹,搓去手上的泥土,讲起了一段“水上拆迁史”。

  今年42岁的王泰正10年前曾贷款百余万元,发展网箱养鱼几百箱,“年收入几十万元很轻松!”谈起那段往事,曾经的养殖大户王泰正依然自豪。

  网箱养鱼曾是库区失地农民的主要产业,也是主要的生活来源。“网箱养鱼在促进群众致富增收的同时,也对水库水质造成影响。”淅川县县长杨红忠介绍,为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在国家有关奖补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先后关停380多家污染企业,1.9万名工人下岗失业;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全面取缔禁养区内400家养殖场、100多个养殖户,综合损失达8亿多元。

  网箱取缔了,银行贷款怎么还?王泰正决定育树苗:“既然是核心水源地,种树也是护水。”说干就干,他在村里租赁了百余亩地,种起了花卉林木。

  “养殖户”转身“种植户”,水库边长出绿树苗,坡岗焕然穿新装,库区新绿掩住了原先的遍野黄土。2016年,王泰正接到好消息:县里要修建环丹江口水库公路,需要道路绿化苗木,政府优先想到那些为国家工程作出奉献的人。王泰正对老伴说:“你看,政府还能亏了咱?”现在,他的基地已育有十三四种树苗。

  王泰正说,比起网箱养鱼,种树育苗赚不了几个钱,但却能绿化库区,涵养水源,家门口的丹江水会越来越清甜。“不能只计较个人得失,要看长远算大账。”在淅川,共有6万余名像王泰正一样的库区群众走上绿色转型路,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荒山染绿后,他们守护净水屏障

  从渠首出发,沿丹江口水库东岸翻山越岭行驶至豫鄂交界处,淅川太子山林场到了。

  22平方公里的林区,奉献了三代人的青春

  “40多年前,这里到处是荒山秃岭,一群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背着帆布帐篷、草垫来到这里,在几十年里,硬是用铁锹和镐头,把荒山绣成了林海。”太子山林场场长陈人范介绍。

  1975年10月来到太子山的杨俊将,当时还不到20岁,如今已两鬓白发。“石头山上栽树,首先要解决土和水的问题。”杨俊将回忆说,镐、锨,不知用坏了多少把,打钎时他们几个人手上的裂口就没长住过,好不容易把石头缝凿成了一个个坑,还得肩挑人抬,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泥土;没有水,他们在山上围堰,用木桶和陶罐从山下抬运。为了确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冲走,他们还从山下扛上去一块块石头,在每棵树苗的根部垒起月牙形围挡。“一帮人,从山脚‘之’字排开,硬是把树苗、土、石头传递送到了山顶。”回想当年植树的劳动场景,杨俊将感慨万端。

  种活树,还要护好林。

  “赵好秋是最早那批护林员,为保护山上的重点抚育林区,防止牛羊啃咬,他花了3年时间用石头垒起几公路长的隔离区。”陈人范回忆。

  几十年来,赵好秋管护的林区无盗伐滥伐和森林火灾发生,自己却积劳成疾,长眠在太子山巅。附近居民把他以前居住的山岭称为“好秋岭”,以感念这位平凡的护林员。

  近年来,淅川县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推进荒山造林,营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0年位居河南省县级第一,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32.8%,提高到现在的45.3%。一代又一代的护林人,在丹江口水库2000余公里的库岸线上,种下片片绿林,管护座座青山,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构筑起生态净水屏障。(生俊东 杨振辉 )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