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林业扶贫带来水清民富

2019年02月27日13:3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初春时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周边一片繁忙的盛景。在老城镇武贾洲村的山坡上,数百名群众井然有序地在挖坑浇水,造林植树;在九重镇张河村软籽石榴基地,农用机械忙碌穿行,村民热火朝天地挥舞铁锹、施肥耕作……

  心心念念,造一片森林

  “为种好这些树,俺可是白天黑夜操不完的心!”在丹江口水库东岸的向阳、白度造林点,糙汉子梁红军正带着十多名当地村民在山上挖坑、种树。“树种不活了,我没钱,我没钱了你们也没工钱!”每天出工,这句“梁氏激励”,他都要向村民重复好几遍。

  梁红军的压力,在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的眼中,是该有的动力。“要的就是他们一心扑到种树上的这劲头!只有种树的人操了心,种树才能真正有成效。”武建宏说。

  淅川县创新合同造林模式,把造林点划分为不同标段投放市场,允许专业造林公司承包造林,并确立了“以造林是否成活”为标准的费用结算办法,显著提升了造林绿化的实效。

  得益于这项机制,造林人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如今仅向阳、白度造林点总面积就达4.7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已达198.2万立方米,片片新生绿林,成为涵养丹江水域不断代的“生力军”。

  世世代代,护青山绿水

  一袋干粮蔬菜,一套护林工具,一件厚大衣……冬末春初,56岁的荆紫关镇护林员熊国庭一大早就坐上林场的吉普车,奔赴守护丹江北部支流的猴山林区。这一去,他要在山上忙碌近一个月。

  “60多年前,我的父亲到猴山,在他们那辈人的耕种、保护下,荒山逐渐成青山。”熊国庭说,“30年后,父亲干不动了,我就接手他的工作,一晃又是几十年过去了。”

  据熊国庭介绍,在丹江口水库西侧的上寺林场,和他岁数相仿的杜书敏、熊英涛等护林员至今仍在坚持;在丹江口水库南侧的太子山林场,护林员郭金统一家三代都没走出大山……

  近年来,淅川县除专职护林员外又建立了从贫困户中筛选兼职护林员、护水员的制度,为的就是传承老一辈护林人的奉献精神,推动护林、护水工作更有效开展。目前,5000余名新任护林员、护水员陆续走上一线,水源地的青山绿水得到了更为长效的呵护。

  高高兴兴,收可观财富

  “你瞅这一单,挣了两万多元!这石榴树可真是我的摇钱树。”在盛湾镇软籽石榴基地,村民严建桥开心地向记者展示着收款单。

  在大面积的生态林之外,30多万亩的软籽石榴、杏李、黄金梨等经济林,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致富林”。

  林果业虽能持续增收,但有见效慢的缺陷。为此,淅川县建立了“短、中、长”三线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格局,短线重点发展食用菌、蔬菜等见效快作物,中线发展林果业,长线发展乡村旅游业,产生了协同互补的效应。

  “在村里的指导下,我种了8亩大樱桃,在樱桃树下套种了黄姜和花生。”荆紫关镇庙岭村贫困群众魏庆立介绍说,“现在,黄姜和花生已全部产生效益,年收入7000多元,脱贫不成问题,樱桃结果后,咱就要致富奔小康!”

  在发展较早、基础条件较好的九重镇张河村、老城镇阳山村等,蓬勃发展的林果业,已带起了乡村采摘游;在拥有香严寺、丹江大观苑等景区的仓房镇磨沟村、马蹬镇石桥村等,农旅融合已迈入新阶段,参与群众人均年增收达2万元以上。(生俊东 葛玉顶)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