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带头人』马超:脱贫攻坚战场再显“军人本色”

2019年03月07日13:3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3月5日,阳光驱散了持续多日的冷空气,平桥区平昌关镇胡寨村的八口塘农场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在给“园田居”仿古四合院做最后的装修,整齐划一的农田也在合作社社员的精心管护下,逐渐冒出新绿。马超像往常一样处理完农场当日事务,穿过田埂,熟练地扯起绿色的网状笼子,查看前几日放置的虾笼。“虾苗长势不错,第一批5月就能上市了。”

  马超

  马超是八口塘家庭农场农场主、金实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服役8年、荣立三等功的他,在2011年选择了回乡创业。通过不断摸索,农场和合作社的稻虾稻藕共养、甜玉米种植等成为当地特色产业,被评为省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平桥区区“先进现代农业产业主体”“脱贫攻坚工作优秀带贫经营主体”,农场休闲游年吸引游客2万余人。去年6月,省农业厅在八口塘农场召开了全省稻虾共养观摩现场会。

   难释故乡情,退伍军人“燕归巢”

  1998年,马超怀揣着“好男儿,去当兵”的梦想,毅然参军入伍。军旅生活练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果敢的品质,也帮助他在退伍后的四年里迅速成长为一名年薪五十万元的销售经理。

  然而2011年年底,马超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在上海的事业,回乡再创业!

  2015年旱稻种植留影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当兵之前从没出过远门。在外打拼时,每年再忙也要回来六七趟,就是觉得家乡亲。”游子马超的“乡愁”,在一次次由大都市返乡后,变成了“心有所忧”。

  村子仍保留着幼时记忆中的模样原地踏步,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看在眼里,筹谋在心,马超靠着一股拼劲,回乡办起了农场。没有像样的路,马超就一车一车地拉石子铺垫。石子路修好了,原本崭新的三轮车却报废了;没有帮手,他就自己开上旋耕机,一天连干十几小时,旋地近百亩,累到倒头就睡;缺少技术指导,马超遍访潜江、洪湖等水产养殖成规模的地方一一取经,硬把自己逼成了专家;靠着勤学苦拼过了难关,流转的土地变成稻虾和藕虾塘,种上水果甜玉米等经济作物,八口塘农场逐渐在特色种养殖上闯出一片天地。

  产业引活水,誓要乡村“富又美”

  2016年,马超在八口塘家庭农场的基础上注册资金500万元,成立了金实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扩大种养殖规模、品质的同时,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赏花、种菜、做地锅饭,满足亲子体验、团建活动、周末郊游的全部需求,游客络绎不绝。”流转土地面积达1500亩,形成民俗文化区、旅游度假区、农耕试验区、休闲娱乐区、百果园百花园5个功能区,八口塘农场逐渐发展成“以农代游、以游促农”的现代化农场。

  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农业增效了,如何让农民增收成为马超努力的另一方向。在农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就给周边群众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还为贫困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带贫分红。

  “我当过泥瓦匠,手艺活儿都懂一点,马总就让我负责农场的建筑施工,搭个凉棚,砌个影壁墙。一天按130元给工资,去年我干了200多天,赚了快三万元,靠一双手脱贫了。”年近六旬的涂明友说,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他最要感谢的人就是马超。

  扶贫分红留影

  除了涂明友这样的技术工人,农场还有除草、施肥、保洁等不同岗位提供给周边5个村的贫困群众。雇用工人最多时,一年达到5000余人次,262户贫困户受益。

  退伍不褪色,扶贫战场再攻坚

  “我对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产业扶贫也有了些心得,想继续帮助老乡们致富,扶贫一线就是我奋斗的新‘战场’。”马超在心里给自己立下军令状。

  他先后购置开沟机2台、中型铲车2台,出资新铺设道路4公里,整修水渠3公里,整修风景池塘50余亩。村里道路平了,渠、塘清澈了,每到春夏,站在村头望去,整洁的道路宛如一条灰色长龙,色彩绚丽的格桑花随风起舞,绿意盎然的荷塘涟波荡漾。

  村容美了,口袋鼓了,村民笑了,马超的脚步却未曾停歇。“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期,我必须冲锋在前,尽全力把产业做强,带领乡亲们早日奔小康。”马超说,军旅经历是宝贵的财富,他将带着军人的作风和光荣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勇往直前、再立新功。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活跃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扶贫“带头人”,正是在贫困地区开展扶志和扶智实践的代表。

  “扶贫带头人”们是一根根“管道”,直接决定着扶贫成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而繁重,这些源源不断涌现出的优秀扶贫带头人们,就是带领农民走上乡村振兴道路最重要的先行军。村容美了,口袋鼓了,村民笑了,马超的脚步却未曾停歇。(薛小磊 何泽垚 米洁)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