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淮源:山水之间织锦绣 绿色发展促脱贫

2019年04月01日16:3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近年来,桐柏县淮源镇立足地处淮河之源的实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以争创国家级生态镇为动力,持续走生态立镇、绿色发展之路,强力推进生态美丽宜居淮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获得“中国木瓜之乡”、“河南省生态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河南省园林乡镇”、“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

  凝聚共识,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发展之路

  淮源镇地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北麓,辖14个行政村,人口2.6万人,面积171平方公里,自然地理特点“七山一水二分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淮源镇地理位置独特,一方面,地处桐柏山腹地,是南北地理和气候分界线,资源富集,植被丰富,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是生态富集区;另一方面,又是古“四渎”之一——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处于国家(桐柏)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各一处,因此,又是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责任重大。2013年镇党委、政府确立了“生态立镇、绿色发展”工作思路,把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镇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美丽乡村示范村、达标村考评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措施。其间,我们又启动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的生态镇创建工作。至目前,全镇已有6个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5个村达到达标村标准,12个村达到生态村标准,已于2016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正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镇。陈庄村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老湾村被评为“河南省传统村落”。

  规划引领,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高起点规划。聘请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淮源镇全域旅游规划,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又聘请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为陈庄村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4-2020)。以陈庄村为试点村,先后规划了淮源、老湾、龚庄、仓房、大栗树等7个示范村。开展环境提升行动。在环境整治上,针对农村“六乱”问题,以“三无一眼净一规范”的目标,狠抓关键部位和区域,在全镇大力开展环境整治,新改建村级标准化公厕126座,垃圾箱165个,垃圾桶868个,累计护砌河道3300多米,清淤河道2400多米,清淤塘堰146口,硬化道路排水沟6500多米。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河道水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严查严管乱采矿、乱挖山、乱砍树、乱排污、乱倒垃圾等行为,开展以小流域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主的河源污染防治和以饮用水源污染治理为主的专项整治工作。

  文化兴镇,以淮源文化彰显乡愁乡情

  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上,坚持民俗文化差异化原则,立足于淮源本土文化,通过挖掘和展示淮源自然山水、人文文化内涵,打造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品得出味的乡愁乡情。彰显民居文化特色。在村庄房屋和墙体改造上,陈庄和龚庄村突出豫南民居的白墙黛瓦风格,老湾村突出明清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性修缮加固。尤其在老湾村建设上,我们邀请省传统村落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对曾家老湾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彰显农耕文化特色。如仓房村突出粮仓文化,龚庄村突出时令节气文化,陈庄村突出山水林田生态文化及荷塘文化。彰显村规家训文化特色。各村修建村规村训文化墙,每个家庭以匾牌、楹联等形式亮家风晒家训,在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讲家训故事”活动。在老湾村修建村史馆,开展村史村情教育,充分挖掘优秀曾氏族规族训,将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化融入弘扬家风家训活动中,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在一些节点和小品建设上,坚持“废物”循环利用,灵活运用鹅卵石、毛石板以及废弃砖、瓦、建筑物料、磙、磨盘等本地材质的生态物料,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体现了村庄原始风貌特色。

  产业强镇,积极发展壮大绿色产业

  把发展生态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在农业方面,围绕茶、药、果、花等产业,规划建设“五区两廊”产业格局,即以桐桔梗、夏枯草、栀子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区4.5万亩,以板栗、油桃、核桃等为主的小杂果种植区3.5万亩,茶叶种植区1.5万亩,木瓜种植区1.2万亩,以艾草为主的野生艾草保护区,312国道及陈庄至鸿仪河两条花卉苗木种植长廊3.8万亩。在生态旅游方面,充分挖掘曾家大院古村落、红石崖溶洞、楚长城遗址、清泉寺、桂泉寺、千年古栗园、六盘谷、淮祠、万亩木瓜生态园等旅游资源,以淮源自然山水为依托,以淮河源文化为内涵,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陈庄村被评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

  通过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提升,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收入明显也有了大幅度增加,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生俊东 李中阳)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