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生态林”挂上“富民果”

2019年04月04日14:5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湖面总是澄清,空气充满宁静。跃出青山怀抱,丹江碧水蜿蜒北上,直至首都北京。

  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京津水缸”的井口所在地——淅川,环抱着丹江口库区全部的一级水源保护区。

  水清是政治担当。转眼三年间,淅川县在石漠化严重的荒山坡上,每年以十万亩的速度植树造林,一乡(镇)一策打造生态产业,被省林业专家称为“中原塞罕坝”。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淅川县卓有成效的水质保护已成为中线工程的“定海神针”。

  民富是民生职责。淅川县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以赴环库造林、围村造林,“花果山”上开始长出“金疙瘩”,全县域“春有花、夏有景、秋有果、冬有绿”的图景初现,步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新境界。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一步一个脚印的三年里,县委书记卢捍卫带领全县人民,种上“招财树”,造成“生态林”,挂上“富民果”,把生态优势变为景观效应和经济优势,把丹江两岸的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绘就了“水清民富幸福来”的时代画卷。

  暖阳春风里,我们登上岵山之巅、走访丹江两岸、蹲点植树现场,感受“生态立县”的淅川县从水清到民富的转型升级之美,深思旅游兴县的淅川从生态到经济的绿色崛起之路。

  “中原塞罕坝”的绿色传奇

  在岩石上凿出一个个石窝窝,挑来活土,栽上树苗,反复浇水,保证成活率,这就是传说中的“客土造林”

  丹江弯弯,流入河南境内,第一站便是淅川荆紫关。

  两岸高山细流万千,汇入丹江终成大河。山上有林,涵养着水的世界。

  国有淅川荆关林场,是豫鄂陕交界区面积最大、林相最好、管理最为到位的公益林区,也是全县唯一一个不砍伐的林场,以全县1%的林区面积蓄积了淅川10%的木材。

  山高林密,采访车在山路上盘旋十几里后,吼叫着再也爬不动了。采访团一行只好徒步抵达护林点。

  这是一幢水泥结构的两层小楼。相对于父辈造林时的帐篷、草房,荆关林场副场长陈国强感觉,“条件已好得太多了”。1959年,他的父亲陈寿奇和同事们一起来到这里,住草屋、吃干粮,艰苦植树。

  淅川群山,多属于典型石漠化荒山,草木无处扎根。“陈寿奇们”就在岩石上凿出一个个石窝窝,挑来活土,栽上树苗,反复浇水,保证成活率。这就是传说中的“客土造林”。

  接过父辈手中的旗帜,“林二代”陈国强继续坚守在这4.6万亩山林里。“陈国强们”带上干粮和水,渴了抿上一小口“湿湿嘴”,含好久才慢慢咽下,“冬季每天挖100个树坑,雨季每天要种300棵树!”

  2016年,新任场长杨玉红响应“生态立县”的号召,林场开始广种香樟、玉兰等经济林。

  其实,造林人最难耐的是寂寞。“熊二”,大名叫熊国亭,看护大寺景区1.8万亩林地。2013年,他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在县城抢救。可当时正值森林防火期,他终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成了当儿子心中永远的痛。

  这里有庙,每年大年三十总是香客不断。他独自坐在海拔996米的山上眺望荆紫关镇上家的方向,嚼着妻子送来的饺子哽咽起来……父亲也是在这林场度过艰苦创业的中年,林场同事亲切地称呼父亲为“熊大”。

  穿过林场行至山腰,远远望见墨绿墨绿的淇河。这个丹江的支流如锦缎般静静淌过,无言地映照出“从陈寿奇到陈国强”“从熊大到熊二”默默坚守的人生价值。

  库区造林,担当的是“呵护京津水缸”的责任。

  状如方天画戟的曹寨岛,是太子山林场的一个特殊存在,距中线渠首入水口约7.5公里。

  这里是核心水源地的核心地带。3月14日采访那天,护林员陈洪亮带队栽植菖蒲已十多天。菖蒲,是喜水植物,以地下茎潜入泥中越冬,可为过往的候鸟提供草籽。因此,太子山林场场长陈人范决心把曹寨岛绿化成“丹江鸟巢”。

  午饭时分到了,陈洪亮招呼着二十多个造林员聚在渔船上,每人一碗酸菜捞面条。少为人知的是,护林员们拿着月薪不足千元的工资。

  夕阳西下,我们乘船出库。静坐半晌,有人问起:若没有陈人范他们长期的坚守,何以保障北上碧水?

  3年时间并不长,“中原塞罕坝”演绎着绿色的传奇。全县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合格面积连年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提高至45.3%。沿鹳河东岸,从马蹬白渡滩至老城武贾洲分段绿化,常绿树、落叶树、景观树、灌木按照4:3:2:1的比例种植,确保环库公路景观不断、四季常绿。

   凤凰古寨的绿色觉醒

  她的觉醒恰恰成为淅川县致力发展生态经济的隐喻。全县长远目标是做强生态旅游,只有生态立县,才能旅游兴县

  稀疏长发披肩,赵新敏是颇有“文艺范儿”的返乡创业者。

  老家在大石桥乡横沟村,除了海拔777米的凤凰古寨有着美丽的传说之外,“记忆里全是艰难困苦”。

  2014年,他拿着在县城开影楼攒下的积累回到家乡,成立凤凰毛竹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力发展生态农业及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从凤凰古寨破题,这里山清水秀,寨内原始村落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经过3年的持续建设,他把寻常的小山村扮靓成一个集森林康养、亲子教育拓展、影视基地拍摄于一体的农旅田园综合体,万余亩农庄犹如“仙境落入凡间”。南瓜马车、蒸汽机车、田园稻草人、范蠡西施的爱情庄园,凤凰古寨成为国家乡村旅游发展观测点。

  旅游业已经成为横沟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去年十一,凤凰古寨开始试运营,7天内接待游客万余人次。3年里,帮扶本村贫困户30余户,带动全村134户贫困家庭增收脱贫。

  风光无限好,只是路难行。5年前,想要到达凤凰古寨,就要绕道3个乡镇,需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两天,县城至凤凰古寨的班车顺利通车,生态旅游通道打开,喜迎八方来客。

  凤凰古寨的绿色觉醒,恰恰成为淅川致力发展生态产业的隐喻。

  短中期产业支撑绿色崛起,长期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淅川县生态经济的长远目标是旅游,旅游方能兴县。

  淅川县是伏牛山和大丹江旅游圈的核心区,水是淅川县旅游的最大亮点。以创建丹江湖国家5A级景区为龙头,构建环丹江湖旅游圈,将贫困户嵌入旅游链条精准受益,辐射带动全县贫困人口走上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淅川县成为全省7个旅游扶贫示范县之一。

  当全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淅川县工业也以生态的姿态实现绿色增长。仅去年,淅减公司国家级智能车间一期建成,林吉特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中科盛联等20家企业跻身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全市第一。

  张河村的绿色崛起

  软籽石榴是个宝,全县种了3.5万亩。淅川县发展生态产业33万亩,去年16万亩生态林开始挂果,今年进入盛果期

  春节过后,张家祥一直忙得“脚不点地”。

  他是九重镇张河村党支部书记。3月6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在全国“两会”小组讨论发言时建言,“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两个保障。”之所以如此说,因为他现实中遭遇过“有山不能开采、有水不能养鱼”的发展困境。

  站在渠首南望便是张河村,曾经远近闻名的辣椒专业村,南水北调干渠绕村而过。最辉煌时,鲜椒上市季,村里云集客商数百家,日交易量上千吨。

  再次走进张河村,暮色四合。采访团一行并未见到辣椒苗,只见排列整齐的石榴树。

  为啥改种了石榴树?张家祥说,地处核心水源区,种辣椒施农药化肥会让丹江水氮磷超标,软籽石榴生长成为生态产业的最佳选择:冬天不会像北方被冻死,夏季不会像南方会“裂果”。

  用县长杨红忠的话说,软籽石榴是个宝,树能保水土、花能观赏、果能卖钱,环保又增收,种着真放心。2016年初,张河村率先流转6000亩,村委会、公司和农户按1∶4∶5的比例分红。如今,软籽石榴成为脱贫致富好帮手,乡亲们称它是“宝贝蛋”。

  到今年1月,全县软籽石榴种植面积达3.5万亩,杏李达5.1万亩,核桃、中药材、黄金梨、大樱桃等总规模突破20万亩。3年来,淅川县打造3000亩以上示范基地10个、千亩以上基地20个。去年,全县有16万亩生态林开始挂果。今年,有望进入盛果期。

  今春到淅川县来看花,这是首届赏花节的迷人节奏:3月23日,老城赏李花,岵山眺丹江;3月25日,毛堂山沟梨花白,引得游人不思归;3月26日,横沟连翘花,开满野山坡;3月28日,马蹬白渡滩,观海棠樱花……春有花,秋结果。眼看着“花果山”长出了“金疙瘩”,淅川县人民领悟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真谛。

  从林果产业延伸开来,还有香花镇黄粉虫、马蹬镇大闸蟹、上集镇孔雀园。“淅有山川”公用品牌正式发布,新认证有机绿色产品40个,软籽石榴、大闸蟹在国展中荣获金奖,农产品销售额创历史新高……淅川县正在上演着从水清到民富的美丽嬗变。

  改革创新再出发,从春天出发,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丹江之滨的这块沃土上,淅川县人民在山川秀美的“大花园”里,将会把青山绿水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接续描绘一幅充满诗画意韵的大美画卷!(生俊东 冷新星 李仰峤)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