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教授李培林:如何跨越“双重中等收入陷阱”

2019年04月16日14:54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4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教授在郑州大学学术报告开讲,报告会的主题是跨越“双重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7年世界银行在《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概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速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心,尤其是中国会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逐渐成为舆论热点。

  那么,“中等收入陷阱”具体有哪些表现?就是说,绝大多数经济体在达到中等收入的阶段时,发展会出现停滞,其原因是劳动成本的增加,使低收入国家不再具有工资成本的优势。而在高端技术方面,又受发达国家的打压,所以形成一个“夹心饼”的效应,造成了在中等收入群体要停止很长的一个阶段。

  李培林从“中等收入陷阱”命题提出的背景,解释了“双重中等收入陷阱”的逻辑、跨越“双重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和选择都三个方面深入浅出,阐释了什么是“双重中等收入陷阱”、“双重中等收入陷阱”的逻辑解读,并且就如何跨越“双重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了自己真知卓越的解决方案。

  “从表面上看,中国也确实有这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在5G技术方面,无论是华为、中兴都受到美国的打压,同时在造鞋、服装、玩具等产业上,也都在向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上,李培林进一步提出,中国还面临着“双重中等收入陷阱”。而要跨越这个双重陷阱,一方面要解决人均GDP水平到一定阶段上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可能出现的长期停滞甚至下降的问题。

  中国具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弹性仍然很大,制造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区域发展梯度格局呈雁形方队,多个省市跨越1万美元GDP的门槛;人力资本增长潜力巨大,人均受教育水平仍有提高空间,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新增长的利好因素。

  李培林提出,要警惕过早“去工业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想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采取各种措施缩小收入的差距,以及稳住就业,持续大规模减贫,统筹城乡,减税降费,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收入等措施。李培林表示,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城乡差距的减少、庞大中等群体的形成,是未来中国走出二元的“中等收入陷阱”,保证国家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能够持续的增长的重要的条件。

  李培林,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1984年留学期间获法国里昂大学硕士,1987年获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曾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称号。(王君杰 陈光亮)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