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区:引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 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2019年05月09日15:28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了招才引智,信阳市平桥区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不断创优“回归环境”,通过强化精准服务、加强创业培训等措施,积极推进小微企业全面发展,引导科技企业集群发展。在政策和环境的吸引下,一大批农民工、大学生告别都市,深耕桑梓,将一个个返乡创业故事书写在平桥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花海经济”美了乡村

平桥区彭家湾乡特帮生态产业体验园最初引爆网络,源于一个“粉色的梦”。20余亩粉黛乱子草连成一片,随风波涌,形成了云雾般的梦幻海洋,令人沉醉。

又到春夏之交,粉紫色的芝樱进入盛花期,连片的花海犹如给大地铺上一层绚烂极致的毯子,更有樱花、桃花缀满枝头,万年草铺撒一地金黄。游人在花田中穿梭留影,把最美的时光和醉人的景色一起留住。每每看到此景,毛志强最是自豪。三年前,大学毕业的他没有留恋繁华都市,而是回到了河南老家,选择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

  游客在特帮生态产业体验园合影留念

“当时回来也是顶着诸多压力,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我庆幸自己的坚持,也收获着感动和成长。”从普通工人到行政经理,毛志强在苗木管理的不同岗位体验着别样青春,也将一个年轻后生的热情、活力奉献给这片土地。

特帮生态产业体验园是彭家湾乡2014年引进的武汉一家专业苗木公司,流转土地6000亩,投资建设苗圃花卉、名贵苗木生产基地和专生态产业体验项目。发展“景观工程+精品苗木+生态旅游”的产业体系,立足当地自然优势发展绿色事业,通过自身健康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带领贫困和劳动致富。

“回乡干事业我从没后悔,每当看着园区管理一步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每当为老乡们安排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就干劲越来越大,信心越来越足。”毛志强告诉记者,园区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党支部,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定期会策划活动、发展党员。对于周边的贫困群众也是格外的关注,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使用贫困工人,积极吸纳贫困户和周边农户到园区务工,并通过分梯次成立“蓝领组”,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业务指导、创新转型等培训,培养他们成为加盟户。目前,平均日用劳力200人以上,人均收入提高1800元以上。

  在园区务工的村民

潘寨村的张新山老两口以前外出打过工,家里种点地,原本够个温饱,后来年纪大了,身体毛病多,就成了贫困户。毛志强和村里介绍他们来园区打零工,又参加了“蓝领组”技能培训,成为了生产小组长。如今干到第三年,收入翻了一倍还多,老两口在花丛里忙活,脸上的笑容比花还灿烂。

“扶贫药方”强了农业

“矿老板”转行回乡做起了“农场主”,还给村里的扶贫开出了“新药方”,这事咋听都觉得够新鲜。在邢集镇罗楼村进村岔路口碰见信育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晓辉时,他站在一辆满是泥浆的越野车前,只有前挡风玻璃是干净的。

“山里条件差。我每天5点钟就起床,开车在药材基地里转悠,实在没有时间洗车。”马晓辉在说话的时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丝毫看不出他曾是一位身家数千万的“矿老板”。

  信育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一角

回忆起前几年的日子,马晓辉说:“他都不知道钱该怎么花。”更让人费解的是,2008年之后,他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转型回乡当起了“药农”。

眼下,马晓辉的药材基地里花椒长势正旺,山坡上套种的皂角、苍术高低错落,笔直的泡桐树下,黄精苗正舒展叶芽,奋力生长。工人们三两人一组的正在辛勤耕耘。“我们用野生家种的办法栽苍术,三到四年一个种植周期,每亩地能收获2000斤‘鲜货’,市场价10元/斤,一亩能收入2万元,比种庄稼强多了。”马晓辉说。

按照“扩药、兴林、带种植、强劳务”的思路,2015年,马晓辉带头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了1500亩山林,种植苍术、黄精、花椒、泡桐,为当地群众开出了特色中药材种植助农增收致富的“药方”。

“罗楼是深山村,乡亲们想致富没门路。我当时手里有闲钱,觉得只要坚持开荒种树发展林下经济,就一定能摘掉‘穷帽子’。”马晓辉回忆道。

“地里无懒汉,肯干就能赚”,在马晓辉的带动下,罗楼村中药种植种类不断增多,规模逐步扩大,雇佣本村及周边困难群众就近务工,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合作社已经干了三年多的熊庄村贫困户王富全,每天干活最积极,来得早,回得晚,问他为啥,他乐呵呵地说:“这里离家近,工资一月一发,从不拖欠,我咋能不好好干呢!”

  马晓辉与乡亲们在一起

如今,马晓辉又找到了新路子,种花椒投资少、见效快、收益稳定,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据马晓辉介绍,花椒是3年挂果,5-6年进入丰产期,结果期长达40年,亩产三四百斤不成问题。今年合作社培养的400亩的花椒苗准备免费分给贫困户种植,免费技术培训,并且对花椒产品回收。

“乡亲们信任我,我得用心种好药。”马晓辉笑着说。

“返乡尖兵”富了村民

在平桥区平昌关镇胡寨村,整齐划一的农田在合作社社员的精心管护下,逐渐吐露新绿。马超像往常一样处理完农场当日事务,穿过田埂,熟练地扯起绿色的网状笼子,查看前几日放置的虾笼里虾苗的长势。


马超在查看虾苗长势

在兰店办事处兰桥村,苗木向阳生长,散养的土鸡在树下吃草、捉虫,鸡粪又育肥了林木。冯志强正在地里给树浇水,黝黑的皮肤看起来很结实,有村民来咨询土鸡喂食的方法,他欣然传授。

马超和冯志强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曾怀揣梦想步入兵营,并荣立三等功;二是他们都很“轴”,认准了老家的土地,并且一定要干出个名堂。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当兵之前从没出过远门。在上海打拼时,每年再忙也要回来六七趟,就是觉得家乡亲。”这是游子马超的“乡愁”,在一次次由大都市返乡后终一锤定音,他选择返乡创办农场。村里小道还是土路,马超就一车一车地拉石子铺垫。石子路修好了,原本崭新的三轮车却报废了。没有帮手,他就自己开上旋耕机,一天连干十几小时,旋地近百亩,累到倒头就睡。缺少技术指导,马超遍访潜江、洪湖等水产养殖成规模的地方一一取经,硬把自己逼成了专家。

靠着勤学苦拼过了难关,流转的土地变成稻虾和藕虾塘,种上水果甜玉米等经济作物,八口塘农场逐渐在特色种养殖上闯出一片天地,被评为省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区“现代农业产业主体”“脱贫攻坚工作优秀带贫经营主体”,农场休闲游年吸引游客2万余人。2018年6月,河南省农业厅在八口塘农场召开了全省稻虾共养观摩现场会。

而对冯志强来说,回乡创业后最大的体会也是忙碌与收获。他在养殖行业中不断地创新思考,把活鸡和鸡蛋包装成箱,让干菜、蜂蜜、红薯粉条等农家产品走出村子,成为热销土货;他热爱土地,誓要让荒山荒地都“满眼绿”,用工时没有选择专业的花木工人,而是选择了附近贫困的村民,细心教他们怎么干活,因人而异给他们分不同的工,让这些年龄偏大的村民在自己家门口能挣到钱。


在田间忙着浇水的冯志强

“对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产业扶贫也有了些心得,我想继续帮助老乡们致富,扶贫一线就是我奋斗的新‘战场’。”冯志强在心中给自己立下军令状的同时,也为村子的明天许下美好心愿。

如今,平桥区越来越多在外闯荡多年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这也得益于该区统筹做好产、城、村三篇文章,积极推进“九大体系”建设,决胜全面建设和谐幸福美丽新平桥的不懈奋斗和生动实践。一南一北两家省级产业集聚区,犹如两翼张开,为平桥插上工业腾飞的翅膀;“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的城市“双修”,让居民的美好生活更有质量;一乡一品、产业兴旺、全域美丽,让乡村振兴的红利覆盖到千家万户。奋勇发展的平桥吸引着在外务工、经商、创业人员回乡创业、投资兴业;平桥儿女的返乡回巢也为这座活力城市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和发展动能。农民工回乡创业已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们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这就需要加大乡土人士的回归引导,筑巢引凤,让他们在家乡同样有所作为,旺产业,兴家乡!”平桥区委书记李灵敏深情地说。

昔日沉寂的村庄,如今山清水秀、产业兴旺;平桥游子如燕归巢,挥洒汗水,奋力书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薛小磊 何泽垚)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