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扶贫路上好风光 各显神通妙招多

2019年05月22日16:0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2019年,浉河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决策部署,在巩固脱贫成果,构建长效机制同时,强化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为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实底子、做足功课。

乡贤的力量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浉河区李家寨镇新街村贫困户李长和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今年50出头的李长和因几年前得了股骨头坏死,常年吃药,因病致了贫。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新街村就结合李长和自身情况,积极联系乡贤帮助他。


李长和家的鱼塘

新街村乡贤刘静既是本地的村民,又是一名党员,虽然一直在外地发展,但是比较关心家乡的发展建设。通过村里刘静得知李长和懂得养殖技术,就个人出资为李长和挖了一个三亩多的鱼塘,李长和凭着勤劳吃苦的干劲,把鱼塘打理得井井有条。

“我的腿不好,劳动能力有限,日子过得一直很艰苦。后来,村里给我办理了养老保险,乡贤刘静帮我挖了一个鱼塘搞养殖。如今,我通过自学养殖技术养的鱼、鸡、鸭,坐在‘家门口’就能卖掉,一年能有一万多的收入,我现在对生活充满了信心。”5月21日,李长和坐在家门口和记者分享起自己的故事。

李长和的话语中流露出的是自豪和得意。他深刻认识到如果自己不不靠双手去勤劳致富,那想要彻底摆脱贫困很困难,在乡里和村里的帮扶下,只有自己有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才能干出脱贫致富的新局面。

如今,李长和的幸福生活已悄然开始。

产业扶贫显担当

“我们全村有619户225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98人。茶厂通过发放产业扶贫资金并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厂里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对贫困户帮助非常大。”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寺河村党支部书记冯云告诉记者。

冯云所说的茶厂是河南省磨盘山茶叶有限公司,该公司自来寺河村建厂以来,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很多实惠,老百姓的茶叶直接在“家门口”卖给厂里,不但不愁销路,而且高于市场价收购。

这只是河南省磨盘山茶叶有限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忘回馈社会的一个缩影。

据悉,该公司在成立之际便优先招聘周边的贫困户进行务工,并成立合作社对周边的困难群众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他们“自我造血”的能力。还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盘活贫困户闲置土地及山林,并按照标准给予分红。并建立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以土地入股、就业安置、技能培训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民走共同发展道路。

“我以前在家务农,家里六口人就我儿子一个人外出务工。现在公司每年不仅给我们3000元金融扶贫现金,还让我在这里打工,一小时能挣10块钱,中午还管饭,我坚信我们一定可以脱贫的。” 寺河村贫困户张文秀说。

据河南省磨盘山茶叶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张其勇介绍,公司从去年开始带动周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除了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外,主要是教他们学习种茶和制茶,让他们在厂里边学习边打工,学到技术后能做出更好的茶叶去卖。这样不但解决了贫困户增收问题,最主要的是让贫困户有了自我造血的功能。下一步,公司将随着产品的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流转更多贫困户的茶园,吸纳更多的贫困户来厂务工,让他们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公司,达到一个长效彻底的扶贫效果。

  抱团探索扶贫新路子

将周边闲置土地整合起来,集中管理种植各种农产品;将本地农民的农家产品销往周边各城市市场,帮助周边农民解决了销路问题…...这是浉河区吴家店镇兴隆种植合作社抱团发展探索扶贫新路子的生动实践。

5月21日,记者在兴隆种植合作社了解到,该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就注重科技培训,始终坚持要想增产增收就需要依靠科技力量的原则,依托“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对合作社社员进行全员培训,很好地提高了社员的科技种养素质。


兴隆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市

“我入社有六年多了,合作社不仅便宜的卖给我们农资,还把我们种的农产品高价回收以后卖到外地,赚到的钱还给我们分红,最多可以分到两千多元。从选种到管理,合作社还有技术员经常给我们开现场会、指导会免费培训技术。”河头村贫困户何文良说。

据悉,兴隆种植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提供信息、营销等服务对社员开展全方位的生产经营服务,使农户受益,同时促进土地流转,让贫困户就近打工增加收入。它在脱贫攻坚战中,该合作社共吸纳社员950户,其中贫困户32户117人,并辐射带动吴家店镇1890户农民走向脱贫致富路。


兴隆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邹心霞说:“在这几年发展中,我们不仅帮助农民低价统购化肥农药等物资,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开支。还给他们找市场帮助统一销售,增加收入。并开展科技培训,帮助农民科技种田。现在已经形成信用合作、购销合作和生产合作三大合作模式,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探索新路子。”

通过多种措施实施精准扶贫,兴隆种植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把一次性扶贫变为可持续性发展的帮扶,真正做到了帮助农民精准脱贫、增收致富。(薛小磊 卢涛 陈龙)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