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脱贫攻坚侧记:以产业发展促高质量脱贫

2019年06月03日09:1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孟夏时节,万物并秀。5月30日,南召县委书记刘永国深入部分乡镇调研脱贫攻坚,强调要坚持党建引领,做大做强做优扶贫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早日增收致富,助推高质量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摘帽战。

城郊乡东庄村是全县有名的柞蚕养殖专业村。刘永国一行来到该村柞蚕养殖基地,登上绿油油的蚕坡,查看柞蚕生长状况,向基地负责人询问蚕茧行情。他指出,柞蚕养殖是南召的传统优势产业,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构建利益链接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该乡大庄村近两年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村两委引进专业化公司,带领群众走产业脱贫的路子。刘永国深入该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实地调研,与村两委及企业负责人深入交谈,了解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等情况。刘永国对随行的乡村干部说,企业家具有整合资金、人才、市场等发展要素的能力,在产业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要积极引导倡导企业家、经济能人、科技强人、优势农户、成功人士、新乡贤等乡土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发挥他们在资源、技术、经验、市场、人脉等方面的头雁引领作用,以关键少数辐射带动重要多数,达到“培育一人,拉动一片,带富一方 ”的裂变效应,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合力攻坚的新格局。

踏着火红的晚霞,刘永国深入到白土岗镇白东村、杜村村调研。白东村小龙虾养殖基地占地200亩,投资300万元,建设87个养殖池,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28户贫困户脱贫。杜村村引进绿丰源中药材种植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设良种繁育大棚100个,繁育白芨、黄精、丹参、柴胡等20多种名贵中药材,采取土地流转、提供务工岗位、参与入股分红、帮带种植药材四种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246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实地调研和听取汇报,刘永国对白土岗镇发挥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扎实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随后,在杜村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召开了产业扶贫战地会,城郊、白土岗、四棵树、南河店等4个乡镇党委书记及部分村支部书记参加会议。

刘永国在听取部分村支部书记汇报发言后指出,今年是南召的脱贫摘帽之年,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各乡镇各部门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拿出决战决胜的勇气,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严格按照贫困村退出标准,扎实摸清乡、村、户、人底子,精准做到关注村、瞄住户、盯准人,切实做到找最差、强弱项、补短板、促脱贫。要以乡镇、村为单位,以产业为基础,让扶贫车间活起来,村级集体经济强起来;以每户增收致富为目的,扩大产业就业覆盖;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产业发展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充分调动每个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巩固和深化脱贫成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刘永国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做大做优扶贫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脱贫基础、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出路。要坚持“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围绕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乡村旅游等产业,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特色路,实现抓产业、带就业、促创业,扩大产业就业覆盖。要持续推进“6+N”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实施“林+N”生态扶贫,以优势产业为中心,打通全产业链条,向周边乡镇、行政村延伸辐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发展,做优做强扶贫产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吸引贫困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构建多方共赢、分配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筑牢产业脱贫之路,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要依托乡镇就业基地和扶贫车间,深入开展就业扶贫“星火计划”,大力发展服装、假发、艾草、热敏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刘永国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党建引领,树立大抓基层、抓实基础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和“六抓带动”活动,熟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百姓调解法,把每一位基层党员培养成一面旗帜,把每一个支部建成一座堡垒,把全县基层党组织建成一座钢铁长城,做到既要“拳头硬”,又要“指头硬”,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夯实脱贫攻坚的党建根基,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打攻坚战,啃硬骨头,不断提高脱贫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为打赢脱贫摘帽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南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若、副县长李哲,县扶贫办、农业农村局、蚕业中心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生俊东 姜纪增 王修文 王航)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